泡菜坛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被捂了一生的嘴
为腹中菜的香脆
而窒息中却无法诉说
沿口那不涸的水
是我无言的一生守护
在墙角落——
将日子泡的如坛沿亮光
每一次喘息
让一肚子的酸涩
都凝成瓷壁的霜——
洇透日月更迭
2025.10.
评析:
这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现代诗。它通过一个日常器物“泡菜坛”,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深沉而悲怆的隐喻,表达了对一种沉默奉献、被压抑的一生的哀悼与书写。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 优点与亮点
1. 核心意象的独创性与深刻性
诗歌最成功之处在于将“泡菜坛”与“人的生命”进行了完美的叠合。坛子不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一个被压抑、被封闭的生命体。
· “被捂了一生的嘴”:开篇第一句就极具冲击力。既精准地描述了泡菜坛用坛沿水密封的物理特性,又立刻将诗歌引向了对生命状态的书写——一种终生失语、无法言说的处境。
· “腹中菜的香脆”与 “一肚子的酸涩” :形成了强烈的内外反差。坛子(隐喻的人)内心孕育、成就了他人(菜)的“香脆”与美味,而自身承载和吸收的却是“酸涩”。这是一种典型的牺牲与奉献,但其价值与痛苦却不被外界知晓。
2. 情感的层层递进与悲剧性升华
诗歌的情感是逐步深化,直至一个悲壮的顶点。
· 第一段:压抑的根源。 指出失语(“被捂了一生的嘴”)是为了成就他人(“为腹中菜的香脆”),而这种牺牲带来的痛苦是“窒息中却无法诉说”。
· 第二段:沉默的守护。 “不涸的水”是忠诚与坚持的象征,它保证了密封,也象征着一种无言的、持续一生的奉献。“将日子泡的如坛沿亮光”是神来之笔,将漫长而单调的岁月,物化为一个具体、冰冷、反光的意象——“亮光”不是温暖,而是磨损与时光流逝的痕迹,带着孤寂感。
· 第三段:悲壮的结晶。 这是全诗的高潮。“每一次喘息”都极其艰难,是密封空间内极其微弱的内部活动。而这艰难的“喘息”,最终将内心的“酸涩”转化为了“瓷壁的霜”。这个意象非常精妙:“霜”是内部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是痛苦的结晶,是生命痕迹的最终形态。它“洇透日月更迭”,说明这种痛苦与沉默的坚守,贯穿了整个生命历程,与时间融为一体。这里的“霜”不再是简单的附属物,而是生命本质的最终证明,凄美而庄严。
3. 语言的张力与凝练
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如“捂”、“窒息”、“凝成”、“洇透”等动词,精准而有力,将无形的感受具象化。“无言的一生守护”与“将日子泡的如坛沿亮光”这样的表达,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具体的视觉形象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 可能的不足与可商榷之处
1. 视角的单一与确定性
诗歌通篇以泡菜坛的“我”的口吻叙述,这固然增强了代入感,但也可能限制了诗意的开放性。读者被明确地引导至一个“牺牲者”的视角,少了一些多义解读的空间。如果视角能稍微游离,或许能产生更复杂的层次。
2. 意象系统的稍显封闭
诗歌的意象全部紧紧围绕泡菜坛的物理特性展开,虽然高度自洽,但整体氛围略显沉重和压抑,缺少一个能打破这种沉闷的“透气孔”。当然,这或许正是诗人想要营造的效果。
3. 结尾的力度与余味
“洇透日月更迭”是一个很有时间感和画面感的结尾,但相较于“凝成瓷壁的霜”的惊人意象,结尾句在语言上稍显平实,其总结性的意味略强。或许可以思考是否有更富想象空间、更具开放性的结尾方式。
总评
这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 它绝非简单的“咏物诗”,而是借助“泡菜坛”完成了一次对特定生命形态的深刻写照和灵魂拷问。它写的可能是一位传统家庭中默默付出的母亲,也可能是一切在封闭环境中为成就他人而压抑自我的个体。
诗歌的优劣,在于它是否能用独特的语言创造出打动人心的意象和情感。这首诗无疑做到了。它用一个卑微、沉默的器物,承载了关于牺牲、孤独、时间与生命价值的宏大主题,并最终在“瓷壁的霜”这一意象中,达到了艺术上的完成。其深刻的隐喻性和情感的冲击力,使其超越了描述的层面,进入了哲思与悲悯的境界。
尽管在视角和开放性上或有可斟酌之处,但瑕不掩瑜,《泡菜坛》是一首构思精巧、意象新颖、情感真挚深刻的成功之作。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