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寄友
作者:李茂垠
窗前金菊忽争开,九九重阳敬老來。
雁叫清秋花遍地,香飘记忆乐撞怀。
同君曾作陶潛客,共事欣逢安石才。
何日登高灵谷去,千杯万盏醉云苔。
《重阳寄友》赏析:
首先,我要仔细阅读这首诗,理解其内容和情感。诗中提到了金菊、重阳、敬老、雁叫、登高等元素,这些都是重阳节的典型意象。
提到了重阳节的多个主题,包括敬老、登高、赏菊等,还引用了多首重阳诗词,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诗中的“陶潛客”和“安石才”有关联。详细介绍了重阳节的起源和现代敬老的意义,这有助于理解诗中的敬老主题。
首联“窗前金菊忽争开,九九重阳敬老來”直接点明了时间和节日,金菊盛开是重阳的象征,敬老则呼应了现代重阳节的主题。
颔联“雁叫清秋花遍地,香飘记忆乐撞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回忆带来的愉悦。
颈联“同君曾作陶潛客,共事欣逢安石才”用了陶渊明和谢安的典故,可能表达对过去共事的怀念和对友人才华的赞赏。
尾联“何日登高灵谷去,千杯万盏醉云苔”则表达了希望再次登高聚会的愿望,情感豪迈。
诗中提到陶渊明和重阳赏菊的习俗,提到敬老的主题,同时,诗中的“安石才”可能指谢安。
最后,李茂垠先生的《重阳寄友》以重阳佳节为背景,通过秋日意象与历史典故的融合,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重阳文化的传承。全诗可分四层赏析:
一、重阳物候与节令特征首联"窗前金菊忽争开,九九重阳敬老来"紧扣重阳主题,以"金菊争开"点明时令,呼应菊花作为重阳节核心意象的文化传统。"敬老来"三字既体现传统登高敬老的习俗,又暗合现代重阳节被定为"老年节"的时代内涵。
二、时空交织的秋日意境颔联"雁叫清秋花遍地,香飘记忆乐撞怀"构建多重意境:大雁南飞暗含"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古典意境,遍地菊香既实写秋景又虚指记忆中的往昔欢聚。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相思手法异曲同工。
三、人文典故的巧妙化用颈联"同君曾作陶潜客,共事欣逢安石才"运用双重典故: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形象,谢安围棋赌墅的雅士风范,既暗喻友人品格,又暗示二人曾共度的诗意时光。这种用典方式与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的旷达异趣。
四、登高望远的时空超越尾联"何日登高灵谷去,千杯万盏醉云苔"以豪迈笔触收束,灵谷山登高之约既延续"登高望远"的重阳传统,又以"醉云苔"的夸张手法突破时空限制,与毛泽东"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雄浑意境形成跨时空对话。
全诗在继承重阳节敬老、赏菊、登高等传统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典故化用与意境重构,展现出传统节日与现代情感的交融。诗中既有"茱萸遍插"的古典记忆,又有"敬老同欢"的时代新声,体现了重阳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依韵李公茂垠先生《重阳寄友》
作者:陈学林
金风玉露又重阳,雁字横天书远意。
菊绽东篱香染袖,枫燃北岭醉流光。
共醉东篱怀靖节,同寻五柳忆羲皇。
何当共赴灵峰约,醉卧云山赏艳阳。
赏析
拙作紧扣重阳主题,
首联以"金风玉露"点明时令,"雁字横天"暗合"雁叫清秋"之意象。
颔联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与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之境,通过"香染袖""醉流光"的通感手法,构建视觉与嗅觉交融的秋日画卷。
颈联双关"靖节""羲皇",既指陶潜、谢安典故,又暗喻友人高洁品格。
尾联"灵峰约"呼应原玉"灵谷去"之约,"醉卧云山"化用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气韵,寄寓超越时空的友情共鸣。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