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中国雨巷文学社

龙场十年忆——
一洞风过见良知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对王阳明的惦念,在大学课堂里悄然萌芽。那时,哲学老师站在讲台上,将他的学说层层拆解,字句间的缜密推演,如精密的齿轮相互咬合,织就一张严丝合缝的网,稳稳兜住了我对“思想”二字最初的敬畏与惊叹——原来,人对世界的追问,竟能这般掷地有声,似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后来,在浙大读研的日子里,我有幸聆听北师大一位教授讲授《从霍金到爱因斯坦》。其间,教授谈及少年王阳明的痴气,那一刻,我心头滚烫,仿佛被一团火点燃。十六岁的王阳明,笃信宋儒“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之说,竟独自对着父亲官署院里的竹子,硬生生地枯坐了七天七夜。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看到他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竹子,试图从竹叶那细密的脉络、竹节那坚韧的质地中,抠出那所谓的“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思维也渐渐枯竭,最终一无所获。而一同“格竹”的同伴,坚持不到两天便告辞离去。可正是这份“格竹”的执拗,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底悄然种下,多年来不断生长、蔓延。我总盘亘着,一定要去他真正得“悟”的地方看看,去探寻那方水土究竟如何滋养出“心即理”的通透豁达,如何沉淀出“知行合一”的笃定坚毅,又如何让他在历经沧桑后,将毕生所思凝练成“致良知”这三个字,如金石般铿锵有力。
2015年秋,怀揣着多年的夙愿,我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寻到了贵州修文的龙场。当阳明洞真切地呈现在眼前时,它比我想象中更为朴素。不大的洞厅,约莫能容纳六七十人,因前后洞门连通,空气仿佛被山野的清透所浸染,即便聚满人群,也丝毫不会显得滞闷,宛如一个天然的交流场域,等待着思想的碰撞与共鸣。

岩壁上,刻满了历朝历代的题词碑刻,每一道刻痕里都饱含着后学的追念与凭吊。那些文字,或遒劲有力,或飘逸洒脱,仿佛是历代文人墨客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对这位圣贤的深情致敬。而那些被无数人抚摸得发亮的钟乳石,就如被岁月反复摩挲的珍贵信物,默默地记录着这里曾有过的讲学声。那声音,仿佛穿越了五百年的时光,仍在洞中回荡,诉说着当年的智慧传承与思想启迪。
那天,洞厅里空无一人,我静静地伫立在洞中,目光缓缓扫过洞壁上隐约可辨的凹痕。恍惚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当年王阳明就倚靠在这里,身姿挺拔,神情坚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的心中只有那无尽的思考与探索。他对着各路奔来的弟子们,慷慨激昂地剖白心迹,将自己的思想与感悟毫无保留地倾吐而出。他的声音,在洞中回荡,如洪钟般响亮,那么铿锵,那么坚定,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风,从后洞口卷着深秋的凉意,悠悠地漫进来。它轻轻拂过我的脸颊,那一刻,我的鼻尖竟莫名一酸。就是在这里啊,他熬过了贬谪的孤苦与凄凉。被贬至这偏远之地,远离了繁华的都市,远离了亲人和朋友,他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他又熬过了乡关万里的思念与牵挂,每一夜,或许他都会望着那遥远的故乡方向,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然而,就是在这样穷山恶水之间,在绝境的边缘,他忽然彻悟“心外无物”。那一刻,洞中的寂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隐隐传来千年前的讲学声,顺着风悠悠飘来;又像是他当年悟道时,心头那一声豁然开朗的轻响,清脆而响亮,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这声轻响,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升华,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一种全新思想的诞生。
风渐渐停了,我才惊觉自己早已眼眶发热。如今,已是21世纪,沧海桑田,当年的困顿与艰辛早已被岁月磨成了遥远的传说。如今,讲学不必再借那简陋的茅屋岩洞,窗明几净的教学楼里四季恒温,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自然风也被空调的冷风热风所取代,人们再也不用守着洞口,苦苦等待那一阵清凉。

可偏偏是在这样优渥的日子里,我们却再难遇见那样掷地有声的大师。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如今却再难有谁能像王阳明那样,将对世界的追问深深刻进骨血。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忙碌于功名利禄,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滋养。又有谁能将“致良知”的信念活成一生的底色,成为人文历史上的一座地标?王阳明的“致良知”,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提醒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要追求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意义。
2025年,是我踏足龙场的第十年。偶尔,当那天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当想起洞中那阵风,我的心头仍会猛地一震。那风里,藏着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绝境里的不肯认输,更是一种思想在尘埃里的破土而出。王阳明在被贬龙场的困境中,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最终实现了思想的飞跃。忽然,冥冥中我想到羑里,阳明洞不就是当年的羑里嘛,前者是王阳明的流放之地。后者是周文王的监狱。王阳明在阳明洞悟道诞生心学,周文王在羑里被囚禁推演八卦。两者都是“困厄之地”,成就了思想上的巅峰突破:羑里是有形的监狱,困住了周文王的人身;阳明洞(龙场)是偏远的流放之所,困住了王阳明的仕途。但他们都未被困境束缚精神,反而在极致的沉静中完成了思想的升华——周文王推演《周易》,王阳明悟透“心即理”,堪称“逆境成圣”的典范。两人的轨迹印证了:困境中的思想突破,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照亮后续人生的起点。王阳明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真正践行了“心学即人生”的境界。

原来,有些东西从不曾被岁月吹散,就像阳明洞里的风,吹过五百年的漫长时光,依旧能让后来者在一瞬间读懂:所谓“良知”,原是藏在每一份执着的追问里,藏在每一次“知”与“行”的奔赴里。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粹的呼唤,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与正义的永恒力量。
2025.10.06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徐忠友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