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央视一套重播的《沉默的荣耀》与徐子尧演唱的《珊瑚颂》在短视频平台形成现象级共振。当“一树红花照碧海”的旋律响起,剧中吴石将军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的画面同步刷屏,无数观众泪目:这首诞生于1960年的革命歌曲,与聚焦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为何能在75年后引发全民情感共鸣?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工作者,我在走访基层时发现,这种现象级传播背后,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承。
一、经典旋律的时代新生:当珊瑚树遇上暗战风云
1960年,歌剧《红珊瑚》以渔歌为基调,讲述渔家女珊妹带领解放军解放海岛的故事,其主题曲《珊瑚颂》用“风吹浪打花常开”的意象,刻画了革命者的坚韧。而在《沉默的荣耀》中,这首歌曲被赋予新的历史维度——当朱枫烈士将情报藏入毛衣纤维、吴石将军在酒局上用昆曲暗语传递军情时,《珊瑚颂》的旋律如暗流涌动,将“云来遮雾来盖”的隐蔽斗争与“云里雾里放光彩”的信仰之光交织。
制作团队的匠心独具,让经典焕发新生。总编剧卢敏透露,剧组耗时7年考证史料,在吴石被捕前的布袋戏场景中,特意融入《珊瑚颂》的闽南语元素,使“珊瑚树红春常在”成为跨越海峡的精神密码。这种“旧曲新用”的创新,让年轻观众在抖音上惊呼:“原来红歌可以这么燃!”
二、精神共鸣的深层密码: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
《沉默的荣耀》开播当日,福州吴石故居的鲜花墙高达1.2米,南京陈宝仓将军纪念馆的访客量激增300%。这些场景印证了一个事实:英雄从未被遗忘,他们的故事只是需要更生动的打开方式。正如剧中陈宝仓中将在刑场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把路走完了,后面的人就能跑起来。”
这种精神共鸣,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尤为强烈。深圳松岗街道的老兵合唱活动中,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班长哽咽道:“当年我们在猫耳洞唱《我的祖国》,现在看到《沉默的荣耀》,依然热血沸腾。”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让《珊瑚颂》不再是简单的文艺作品,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纽带。
三、退役军人的精神镜像:从战场到生活的坚守
在走访中我发现,《珊瑚颂》与《沉默的荣耀》的精神内核,与退役军人的生命轨迹高度契合。上海青浦区退役军人徐子尧(与演唱者同名),退役后扎根农业领域,带领乡亲发展生态农业,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他常说:“我们就像珊瑚礁,把根扎在土里,才能让‘风吹浪打花常开’。”这种“退伍不褪色”的坚守,与剧中吴石将军“台湾必归”的誓言一脉相承。
在福建宁德,退役军人自发组织“东海情报小组”历史宣讲团,用《珊瑚颂》的旋律串联起隐蔽战线故事。一位曾参与边境排雷的老兵说:“我们今天守护的,不只是脚下的土地,更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信仰。”这种精神传承,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四、文化自信的时代回响: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前行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为红色经典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启示。该剧摒弃传统谍战剧的“爽感”叙事,用90%以上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重构信仰图景,这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让观众在吴石与妻子的日常对话、朱枫对女儿的思念中,触摸到英雄的人性温度。正如国家安全部官网评价:“沉默的荣耀,不在雄壮的赞歌中,而在无名的坚守里。”
当00后用《珊瑚颂》为航天发射视频配音,当海外游子在中秋夜用这首歌寄托乡愁,我们看到的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这种自信,源于对历史真实的敬畏,更源于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正如《沉默的荣耀》总制片人马中骏所言:“这是一块需要精心打磨的宝石,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真实生命的重量。”
站在抗美援朝胜利75周年与台湾光复8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珊瑚颂》与《沉默的荣耀》的共振,让我们更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珊瑚树红春常在”的坚守,更需要“风波浪里把花开”的创新。当隐蔽战线烈士的故事从档案走向荧幕,当革命歌曲的旋律从剧场飞向云端,我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史诗。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军协传媒:军墨
(作者系退役军人工作者,文中部分案例来源于基层走访与网络公开资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