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脚里的蝉鸣与时光——评《蝉别》
文/王博(陕西)
这篇散文恰似一幅被秋雨轻洇的工笔画,以“蝉别”为灵动的针,穿起记忆的丝缕,在雨声与蝉鸣的缱绻交织中,绣出一幅关于成长、时光与生命的细腻画卷。作者以敏锐的感官,捕捉自然与生活的细微处,将童年的顽劣、青春的迷茫与岁月的怅惘,编织成一曲低回婉转、余韵悠长的时光咏叹调。
!
一、意象交响:自然与生命的双重变奏
文章以“雨”与“蝉”为核心意象,构建起自然与生命的双重变奏。秋雨“落得很轻”,却“丝丝寒意侵扰”,这既是现实环境的细腻描摹,更是时间流逝的深沉隐喻——从“雨不紧不慢地下着”到“雨已经停了”,暗合着生命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稳重,再到沉寂安然的完整周期。而蝉的鸣叫,则成为贯穿始终的生命符号:初遇时,“蝉声噪得静不下心来”,恰似青春躁动的写照;雨中捉蝉时,“蝉被捉前叫得很欢,捉到后一声不吭”,隐喻着生命在自由与束缚间的微妙张力;文末“沙哑的蝉声”“断断续续的鸣叫”,则预示着生命终章的悄然临近。这种意象的复现与演变,使自然景物超越了单纯的环境描写,成为承载情感与哲思的厚重载体。
二、细节织锦:日常生活的诗意重构
作者通过极具生活质感的细节,将平凡场景升华为诗意叙事。纳鞋底的场景尤为动人:从“穿针时线没穿过去”的窘迫,到“纳鞋底很费事”的艰辛,再到“鞋帮和鞋底总是合不上”的挫折,每个动作都浸透着成长的印记,仿佛在时光的针脚里,绣下了岁月的痕迹。童年游戏的描写更是充满童趣——用竹竿逗蜘蛛,看它在丝网上惊慌失措;数黄瓜架上的小黄瓜,期待它们快快长大;用木棍挑绿肉虫喂鸡,看母鸡争抢的滑稽模样。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建出一个鲜活而真实的童年世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河道改道”与“纳鞋底”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行为并置,通过“反复”这一关键词,暗示了成长过程中对秩序与创造的永恒追求,如同在生活的河流中,不断探寻着新的方向。
三、时空交错:记忆与现实的对话结构
文章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以“雨夜遇蝉”的现实场景为引子,通过“吃过早饭”“缝完小被儿”等时间节点,自然过渡到对初中毕业暑假的回忆。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使现实与记忆形成互文:书房窗纱上的蝉与童年院中的蝉,仿佛是跨越时空的对话;雨夜中的穿针与雨中的纳鞋底,在时光的流转中相互呼应。当作者在文末发现“那只蝉还在窗纱上趴着”,并发出“秋来了,它也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感慨时,现实与记忆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形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叩问,让读者在时光的交错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沧桑。
四、情感张力:成长中的怅惘与觉醒
全文情感脉络清晰可辨,如同一条蜿蜒的溪流,在岁月的山谷中流淌。从雨夜被蝉鸣扰乱的烦躁,到纳鞋底时的焦躁与无聊,再到捉蝉时的顽劣与好奇,最终在文末升华为对生命终章的怅惘。这种情感变化并非线性发展,而是通过细节的积累逐渐显现,如同秋雨般悄然漫延,浸润着读者的心田。当作者意识到“我也到了眼花的年纪”,当母亲教她纳鞋垫的场景与当下穿针的困境重叠,成长带来的怅惘便如潮水般涌来。然而,这种怅惘并非消极,而是包含着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文末“蝉声响起,我却听不出哪一声是刚才从窗户上飞走的那只发出的”,暗示着个体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永恒,让读者在怅惘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五、语言艺术:朴素中的诗意光芒
全文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着诗意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不耀眼,却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如“雨,落得很轻,若不是丝丝寒意侵扰,我还在周公的梦里”,以通感手法将触觉与梦境相连,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静谧的雨夜之中;“蝉动,蜘蛛动。有时,一方动,一方看着,有时互不理睬”,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生命间的微妙互动,如同在时光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场场无声的戏剧。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结尾处“不觉有些怅然”的收束,以留白的方式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在余韵中体味生命的苍凉与壮美,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足迹。
这篇散文如同一幅用雨丝与蝉鸣织就的时光画卷,在平凡生活的经纬中,绣出了生命最本真的质地。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童年记忆与生命感悟熔铸一体,在看似闲散的叙述中,完成了对成长与时间、自由与束缚、短暂与永恒这些永恒命题的深刻思考。当秋雨停歇,蝉鸣渐远,那些被针脚与河道标记的时光,终将成为我们理解生命最珍贵的坐标,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编辑简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