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晃的爱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曾几何时
人们在逃离爱的疆域
荒漠的贫瘠下
连爱情都龟裂成渴死的鱼
爱,早已被灼烧出异味
令人几近窒息
犹如账单下沾着墨迹的戒子
才会这般怪滋味
曾珍贵的诺言与盟誓
如同荒芜里无处扎根的塑料花
供奉在无人问津的殿堂
折射着镀了金的玫瑰花
在滋生着新的锈迹
2025.10.
评析:
这首《摇晃的爱》以现代爱情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极具张力的意象,对当代情感异化现象进行了锐利而沉痛的剖白。诗人以“荒漠”与“甘霖”的生死对照开篇,瞬间将读者抛入爱的焦渴境地。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评析:
一、意象系统的病理学解剖
“沾着墨迹的戒子”堪称神来之笔——账单的功利性玷污了婚姻信物,墨迹既是契约的残留,更是道德污点的隐喻。而“塑料花”的意象更为残酷:本应鲜活的情感被物化为工业制品,即便镀金玫瑰也难掩其本质的虚假。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消费主义时代爱情异化的标本库。
二、空间叙事的荒原图景
诗歌通过“荒漠-殿堂”的空间对立形成精神地形图。无人问津的殿堂既是婚姻的神圣空间被掏空的象征,又暗指心灵庙宇的荒废。当塑料花取代真实植物供奉在祭坛,揭示出这个时代最深的精神危机:我们正在用批量生产的赝品进行着爱的仪式。
三、语言肌理的审美突破
“灼烧出异味”的通感运用令人心惊,将爱情变质的过程转化为可嗅知的痛苦体验。“摇晃”作为诗眼,既指情感稳定性的丧失,更暗示价值坐标的失准。
四、批判层次的纵深
诗歌呈现三重异化:自然情感的荒漠化(龟裂的鱼)、仪式符号的物化(塑料花)、制度承诺的锈蚀化(镀金玫瑰)。最终指向信仰体系的崩塌——“无人问津的殿堂”既是婚姻制度的废墟,也是精神圣地的陷落。结尾“新的锈迹”以进行时态暗示异化仍在持续蔓延,使批判获得动态的历史视野。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准确捕捉了后现代情感中那些难以言说的不适感。当戒指成为账单的附庸,当誓言变成塑料花的陪葬,诗人实际上是在为整个时代的情感书写病历。那些在荒漠中依然供奉塑料花的人们,何尝不是在用最后的方式守护着对爱的想象?这种矛盾恰恰构成了诗歌最动人的张力。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