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2025年,第十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落幕 。作为经中共中央批准设立、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其与电影金鸡奖等并列为国家级艺术大奖,本届赛事延续“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宗旨,吸引全国众多优秀作品参与,专业评审团历经多轮严苛筛选,颁奖盛况通过多元渠道传播,成为展现中国当代音乐实力的重要窗口。
在管弦乐组评选中,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脱颖而出,斩获该组别第一名 。这部为建国七十周年创作的委约作品,以七个乐章的恢弘结构重构经典,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交响语言深度融合,既凭《光荣与梦想》等乐章释放磅礴气势,又以细腻旋律传递家国深情。自2019年首演以来,作品演出近百场、足迹遍布国内外,此前更获“时代交响”重点扶持计划、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等荣誉。
本刊特约作家、特约评论员张小平作为张千一的老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浑的笔力创作本文作,聚焦这部金钟奖获奖佳作,解析其创作密码与时代内涵,带海内外读者深入感受中国主题性音乐的艺术魅力。(431字)

【音乐评论】
胸怀神州大地 乐奏家国情怀
——张千一交响套曲《我的祖国》
音画叙事与精神共鸣
特约评论员:张小平
当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的第一个音符在音乐厅奏响,作曲家张千一便以交响为笔、家国为卷,将中华大地的壮阔图景与民族情感的深沉脉动,编织成一曲跨越时空的音乐史诗。这部作品以七乐章的严谨结构、多元的创作手法,让“我的祖国”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听、可感、可共情的音画世界,尽显新时代交响音乐的民族气度与精神高度。
第一乐章“光荣与梦想”以铜管乐器的辉煌音色开篇,“光荣”主题如同一面昂扬的音帜,瞬间勾勒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沧桑与壮阔——厚重的和声织体里,仿佛能听见历史长河的奔涌,让每一位聆听者的心底都泛起对民族过往的崇敬;随后弦乐声部缓缓切入,以抒情咏唱式的旋律铺陈“梦想”主题,温暖的音色与铜管的激昂形成巧妙对话,既呼应着历史的深沉,又传递着当代的希冀,为整部套曲奠定了“金色”的情感基调。尤为精妙的是,乐章始终以“我的”视角展开,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落脚于个体的心灵感知,让“祖国的历史纵深”与“个体的家园情愫”在音乐中实现了自然融合。
第二乐章《东方诗韵》则画风一转,以青春的气质打破前序的厚重。钢琴与乐队以主题变奏手法展开对话,钢琴清澈的音色如春雨滴落,用浪漫的音乐语言勾勒出春天的萌动、青春的憧憬——音阶的跳跃似枝头新绿,和弦的铺展如遍野繁花,将当代中国的万紫千红化作一幅“国画大写意”。这一乐章不仅为后续篇章铺陈了“春的底色”,更以含蓄的旋律动机,为第六乐章的情感呼应埋下伏笔,展现出作曲家对整体结构的精妙把控。
第三、四、五乐章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地域风情核心板块”,作曲家深入中华大地的不同角落,以民族音乐元素为钥匙,打开了多元文化的音乐宝库。《雪域抒怀》将日喀则民歌的婉转与藏北阿里日土酒歌的豪迈融入交响织体,主旋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低音声部的持续音如高原的雪山般沉稳,高音声部的旋律则似经幡飘荡,清冽中透着圣洁;随着打击乐铿锵节奏的加入,“酒香万里”与“哈达舞动”的画面感扑面而来,让听众在音乐中“俯瞰高原”,感受藏族人民对祖国的赤诚。
《春到边寨》则聚焦西南少数民族,以贵州苗族飞歌的高亢与云南佤族歌舞的律动为素材,多变的节奏型如山寨的溪水奔涌,铜管的短促音型似山间的呐喊,鲜活呈现出少数民族“酣畅豪放”的生命状态。《丝路音画》更是将地域风情推向高潮,巴扬手风琴独有的歌唱性旋律成为“丝路向导”——时而以哈萨克族音乐的轻快节奏展现北疆伊犁的辽阔,时而以塔吉克族音乐的异域调式勾勒南疆喀什的风情,复合型节拍如丝路商队的脚步,让“燕子声声穿南北”的画面在音乐中流转,最终达成“音画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
第六乐章《大地之歌》是对第二乐章《东方诗韵》的深情呼应,也是整部作品的“情感升华点”。天籁般的女高音以无词的“啊”音贯穿始终,时而缥缈如云端的薄雾,轻轻“抚摸神州原野的每一寸土地”;时而华丽如阳光下的江河,深情“赞美祖国的壮美山河”。这曲“无言歌”将语言无法承载的赤子之心化作音符——有对山川的拥抱,有对历史的追寻,有对未来的憧憬,让“家国情怀”从具体的地域图景,升华为更宏大的精神共鸣,尽显音乐“无词胜有语”的独特魅力。
第七乐章“我的祖国”作为收官之笔,与第一乐章“光荣与梦想”形成完美的“首尾遥相呼应”。作曲家以电影《上甘岭》的经典歌曲为主题素材,在交响化的改编中注入时代新意——开篇的旋律以舒缓的速度推进,似在回望过往的峥嵘;随着乐队全奏的加入,旋律逐渐激昂,最终在高潮部分引入国歌旋律的动机。那一刻,铜管的辉煌、弦乐的厚重、合唱的庄严交织在一起,将对祖国的挚爱推向顶点,真正实现了“气势磅礴、情感浓烈,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也让整部作品的“家国叙事”有了圆满的收官。
从创作手法来看,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宏大与细腻的平衡”:以交响乐队为主体,保证了叙事的宏大格局;穿插钢琴、巴扬、女高音与乐队的协奏形式,又增添了情感的细腻度;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经典歌曲旋律的融入,则让作品既有“交响音乐的国际语言”,又有“民族文化的本土根脉”,避免了宏大叙事易陷入的空洞,尽显“丰富多样又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特质。
当然,如所有优秀作品都留有进步空间,这部《我的祖国》亦有可完善之处:若能在地域风情板块中,加入“黑土地与大草原”的音乐元素,或许能让“神州大地”的图景更完整;此外,《丝路音画》若能沿丝路脉络,融入长安韶乐的古朴、宁夏花儿的婉转,也将让“丝路叙事”的音乐层次更丰富。
值得期待的是,作品“2+2+3”的框架结构本身具备灵活性,中间的地域风情板块可通过“量的增加”与“质的完善”持续拓展,未来或许能成为一部更全面展现中华多元文化的“音乐百科”。
总体而言,张千一的《我的祖国》不仅是一部交响套曲,更是一部“用音符书写的家国史诗”。它以鲜明的主题、磅礴的气势、浪漫的色彩与真挚的情怀,让听众在音乐中看见祖国的壮美、感受民族的精神,堪称一部兼具“时代精神”与“历史价值”的力作。它用交响语言唤醒了人们心底的家国眷恋,也让世界听见了中国音乐里的山河深情与民族魂魄。(2087字)

【音乐家张千一简介】
张千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朝鲜族,1959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自1977年开始从事作曲工作,代表作包括交响音画《北方森林》、民族管弦乐《长城内外》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金钟奖等多项音乐领域重要奖项。
1、教育背景
张千一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2002年,他在职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并于2007年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杨立青教授。系统学习了西方古典与现代作曲技法。
2、创作领域与代表作
其作品涵盖交响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体裁,代表作包括:
交响音画《北方森林》(1980年代初创作,开启其职业作曲生涯)
民族管弦乐《长城内外》(2021年创作,收录于国家大剧院音乐会)
歌剧《我心飞翔》、舞剧《大梦敦煌》等
舞台作品 影视音乐:《天路》、《青藏高原》、《红色恋人》等
3、社会职务与荣誉
曾任总政歌舞团团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并担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及专业期刊主编。
曾获“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军德艺双馨名师名家”等称号。
第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 。
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等职 。(550字)
共3080字 2025年10月31日于宝鸡


张千一和作者张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