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白云飘飘梦悠悠
(中篇小说)
作者/刘西元
审核/黄锦枫
主播/江 河
总编/李淑林

金牌主播江河朗诵
第一章音频
第二章音频
第三章音频
第四章音频
音频合成李淑林
连载1
白云飘飘梦悠悠,十三翁妪陟云丘。广场夕照谈今古,半是闲愁半是秋。
就这首诗引出《夕阳同乐群》十三位群友登白山,在山顶广场叹息老来难和纵论人生的佳话来。
却说这广州白云山素有“羊城第一秀”,“羊城之肺”,的美誉。其自然景色迷人,峰峦叠嶂,溪涧纵横。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登上观景台,可俯瞰羊城楼宇与绿意,珠江如玉带穿城。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云雾缭绕,形成“云山叠翠”的奇观。蒲谷溪流潺潺,桃花涧繁花似锦,鸣春谷鸟鸣清脆,充满生机。
白云山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秦代高士郑安期采药济世、晋代葛洪炼丹传道的传说流传至今。唐宋时期,杜审言、苏轼、韩愈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诗篇。现存的69处文物古迹,如能仁寺、刘永福“虎”字摩崖石刻、百花冢等,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九月初九的晨光漫过白云山的山脊时,林秀珍已经把保温桶里的菊花粥搅了第三遍。铝制桶身凝着薄薄的水珠,沾在她手腕那只戴了三十年的上海牌手表表壳上,凉丝丝的。她抬头望了望景区入口处那块刻着“白云山”三个鎏金大字的石牌,石缝里还嵌着去年重阳落下的枯草,风一吹,就跟着晨光晃悠悠地动。
却说重阳节前,有十三人相约畅游白云山,人称十三太保重游白云山。这十三太保,是《夕阳同乐群》在广州的一部分群友,他(她)们都在60至80岁之间,应群主李建民之召,重阳节前一起登山赏秋。
这《夕阳同乐》群有一百多人,都是同县人,在广州有五十左右人,建群已过十年,立有群规,以开心快乐为宗旨,每月都组织几次活动,唱歌,跳舞,写诗、联对,麻将,扑克,聊天,斗圩很是活跃,重阳节前,自是不甘寂寞,有兴趣的十三人,相约再游白云山了。
“秀珍姐,你这粥香得能把半山腰的猴子都引下来喽!”退休工人张桂兰拎着个印着“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帆布包,三步并作两步凑过来,包带在她肩上勒出一道浅痕,“我家那口子非让我带俩茶叶蛋,说山上的饭贵,你看,还热乎着呢。”她掀开包,露出两个裹着油纸的鸡蛋,热气裹着咸香飘出来,和菊花粥的清甜缠在一起。
群管,中学高级教师林秀珍举着印有“夕阳同乐群”的红三角旗,笑着把保温桶往旁边挪了挪,给她腾了个位置:“老周也是心细,你这膝盖不好,等会儿上山慢点儿走,咱《夕阳同乐》群又不赶时间。”
话音刚落,就听见身后传来拐杖敲地面的“笃笃”声,是李建民和老伴安然来了。他穿了件藏青色的中山装,袖口仔细地卷到小臂,手里那根桃木拐杖的顶端被磨得发亮,据说是他儿子从老家带来的。
“李大哥,安然姐,您们今天精神头足啊!”张桂兰挥着手喊。李建民是家乡江原县县城的中学校长,高级教师,也是这个群的群主。安然是县医院的妇产科主治医师。李建民点点头,往石牌旁边的石凳上坐下,拐杖靠在腿边,发出轻轻的碰撞声。
李建民笑着道:“昨晚没失眠,今早还绕着小区走了两圈。”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渐渐聚过来的老人们,“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吧?我数了数,一共十三个。”

连载二
林秀珍数了数,确实是十三个。有刚退休两年的王慧,头发还黑着,穿了件亮色的运动服,背着个双肩包,活像个大学生;有丧偶三年的赵伯,总是揣着个旧收音机,里面常放着汉剧《二度梅》,还有住在隔壁小区的陈姨,手里总牵着个买菜用的小拉车,今天拉车里装的不是菜,是件折叠式的小马扎和食物,她说怕山上的石头凳凉,坐着不舒服,还有律师林超然和杨春兰夫妇,背着卡包,提着装茶水的袋子,打着招呼,聚了过来,还有沈百万夫妇也穿着登山服与大家边走边聊着。
“人齐了,咱就走呗!”林秀珍晃了晃手里的三角旗,“大家慢慢走,在山顶广场也就一个半小时,累了就休息一会,中午正好能在山顶广场草坪野餐。”
大家应和着,慢慢往山上走去。晨光穿过香樟树的枝叶,在石阶上洒下细碎的光斑,风里混着青草和野菊花的香气。张桂兰走在中间,时不时停下来揉一揉膝盖,林秀珍就陪着她,两人落在队伍后面。
“秀珍姐,你家小敏最近没给你打电话?”张桂兰小声问。
林秀珍的脚步顿了顿,手里的保温桶提绳又紧了紧:“前儿打了,说孩子最近换季总咳嗽,夜里睡不好,她也跟着熬。”她叹了口气,“我让她把孩子带来广州,她又说工作忙,走不开。你说这孩子,从小就体质弱,现在当妈了,自己倒成了个工作狂。”
张桂兰拍了拍她的手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难处,小敏在深圳做设计,天天对着电脑,也不容易。你呀,别太操心,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
林秀珍点点头,目光望向前面的队伍。李建民正和赵伯聊着天,赵伯的收音机里放着汉剧,调子慢悠悠的,飘在风里。王慧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回头喊一句“大家慢点,前面有台阶”,她的声音清亮,像山间的溪流。
走了大概四十分钟,队伍停在一处观景台休息。这里能看见山下的羊城,高楼大厦像积木一样堆在平地上,珠江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绕着城市蜿蜒。陈姨打开小拉车,拿出小马扎说:“坐会儿,坐会儿,这石头凳是真凉。”
阿强,和阿花一对子坐在一旁,秋阳穿过林间,斜照在两人身上,树上还不时飘下数片红叶。
“当年在广州带孙,哪有功夫来这山上转。”阿花突然开口,声音被风吹得轻飘飘的。
阿强用脚顿了顿,眼前忽然闪过几年前的画面——狭小的厨房,他围着围裙煮孙子爱喝的玉米粥;客厅里,阿花蹲在地上,帮刚放学的孙子换湿透的球鞋。那时候,连小区楼下的小公园都是挤着时间去,更别说远在北边的白云山。
“要不是那年雨天,你被儿媳指着鼻子骂,咱们也不会走得那么急。”阿强叹了口气。那天孙子冒雨跑回家,阿花一句“呆子”引来的争吵,还有后来儿子低头恳求他们再出山时,夫妻俩立下的“约法三章”,像电影片段似的在脑子里转。
“现在不也挺好?”阿花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山顶,“你看,这山咱们慢慢爬,不用赶时间,也不用看谁脸色。”
阿强抬头,白云绕着山尖飘,风里带着草木的清香。他忽然觉得,比起当年在城里小心翼翼带孙的日子,此刻踩着山路、听着老伴说话的时光,才真的像这山间的云,自在又踏实。
待续一

连载3
远处的广州城铺展开来,阿强望着熟悉又陌生的方向,轻轻说了句:“往后啊,咱们就为自己活。”
阿花笑着点头,从包里掏出提前准备的热茶,热气袅袅,混着山间的风,暖了整个心口。
赵伯坐在石椅上,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小了些:“我家那孙子,昨天给我打电话,说想让我去北京陪他。你说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去了北京,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爸妈又忙,我去了不是添乱吗?”
他顿了顿,手指摩挲着收音机的外壳,“可孩子说得可怜,说想爷爷做的红烧肉了。”
陈伯喝了口自带的茶水,接过话茬:“我儿子也让我去上海,可我在广州女儿这里住十多年了,街坊邻居都熟,楼下的阿石每天还喊我下棋,去了上海,我跟谁下棋去?”他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年轻人总觉得把我们接到身边就是孝顺,可他们不知道,我们老了,就想守着混熟了的地方,守着那些熟悉的人和事。”
王慧坐在赵伯的旁边,听着他们说话,手里玩着一根从地上捡来的树枝:“我倒不用操心这些,我女儿在国外,让我去我也不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我现在一个人挺好,每天去公园跳广场舞,周末跟大家一起出来玩,自在。”她说着,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容,可林秀珍注意到,她的手指在树枝上划了一下,留下一道浅浅的印子。
休息了一会儿,大家继续往上走。越往上,风越凉,晨光也变得柔和了些。
快到山顶广场的时候,张桂兰的膝盖实在疼得厉害,林秀珍扶着她,慢慢落在了最后。
“不行了,秀珍姐,我得再歇会儿。”张桂兰靠在一棵老松树上,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林秀珍从包里拿出纸巾,递给她:“歇吧,歇吧,咱不着急,他们肯定在山顶广场等咱们呢。”
两人坐在松树底下,看着山间的白云慢慢飘过去,像棉絮一样,轻轻的,软软的。张桂兰擦了擦汗,轻声地说:“秀珍姐,你说咱们这一辈子,到底图个啥?年轻的时候,为了孩子,为了家,累死累活;老了,孩子长大了,飞走了,家里就剩下老的,守着个空房子。”
林秀珍望着远处的山峰,山峰被白云笼罩着,若隐若现,说道:“图个啥?图孩子平平安安,图自己健健康康,能看着孩子们成家立业,就够了。”
张桂兰顿了顿说道:“我年轻的时候,在纺织厂上班,每天三班倒,累得倒头就睡。那时候就想,等孩子长大了,我就好好歇一歇,去白云山看看。现在孩子长大了,我也来了,也算圆了个心愿。”
林秀珍笑了笑说道:“你说得对,能平平安安活到现在,能跟大家一起登白云山,已经很幸福了。我就是有时候会想,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跟大家一起去更多的地方。”
林秀珍又说道:“咱们再歇五分钟,就继续往上走,山顶的风景肯定更好。”
五分钟后,两人慢慢站起来,继续往山顶走。快到山顶的时候,就听见前面传来王慧的声音:“秀珍姐,桂兰姐,你们可来了!我们都等你们半天了!”
山顶公园的人很多,有各个家庭的,旅游团的,也有自成一群的,大家忙着照相,李建民让大家各自照完了相,把大家召到“白云山欢迎你”的标志下说,大家快来,照张集体相留念吧!大家立即聚在一起,留下永久的记忆。
待续:

连载4
照完相,李建民带着大家寻找一块草坪席地而坐。
山顶的草坪很大,绿油油的,像一块铺在山顶的毯子。草坪的人很多,人们三、五一堆,七、八人一簇,享受着秋日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安然和大家早已把各自带来的食物摆好,让大家一起分享,有张桂兰的茶叶蛋,有安然的宝斗饼,沙糖桔,有阿花的面包有陈姨带来的炒粉,还有王慧买的水果,五颜六色的,摆了一地。
林秀珍把保温桶打开,菊花粥的香气一下子散开,大家都围了过来。
大家齐夸陈伯七十七高龄了,走路还那么矫健,不次那些青年人,真是不减当年。
陈伯叹了一口气说:“老了,老人八大怪都齐了,还谈什么不减当年。”
王慧笑着说道:“陈伯,你说老人八大怪是什么?没听过,快说来听听。”
陈伯点上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又从鼻孔里慢慢呼出,说道:“《春晖文集》有记:老人八大怪就是:1、笑时有泪,哭时无泪;2、远事清楚,近事易忘;3、喜欢孙子,不喜儿子;4、喜欢硬食,不喜欢软食。 5、眼昏花,看不清近处;6、耳朵聋,好打听闲事;7、遇怪人,没看清就问;8、想尿远,反溺鞋上。”
大家齐声称妙,李建民说道:“陈伯,我虽少你四、五岁,也有七怪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哇,秀珍姐,这粥闻着就香!”王慧拿起一个小碗,递到林秀珍面前,“我先尝尝。”
林秀珍给她盛了大半碗,又给其他人挨个盛了半碗。大家围坐在草坪上,手里拿着碗,边吃边聊。风从山间吹过来,带着白云的气息,拂过每个人的脸颊,暖暖的。
“我跟你们说,我家那口子,昨天跟我吵架了。”陈姨喝了口粥,突然开口说,“就因为我买菜多买了一把青菜,他说我浪费,我说他小气。吵到最后,他摔门出去了,到现在还没跟我说话呢,今天他抠气也不来。”她说着,声音低了下去,手指抠着碗边。
“陈姨,你别往心里去。”安然放下碗,看着她说,“老两口过日子,哪有不吵架的?我跟我老伴儿年轻的时候,也经常吵架,有时候为了谁洗碗,有时候为了谁买菜,吵过就算了,别记仇。”
赵伯也点点头:“是啊,老陈,你家老周就是那脾气,刀子嘴豆腐心。你要是实在气不过,晚上,给他做顿他爱吃的红烧肉,他保证跟你和好。”
陈姨听了,忍不住笑了:“你们说得对,我也是一时气不过。他那个人,就是抠门,一辈子了,改不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大家都笑了起来,草坪上的气氛又热闹了些。
王慧咬了口苹果,看着大家说:“我跟你们说个事儿,我前阵子去体检,医生说我有点高血压,让我少吃盐,少喝酒。我现在每天都吃清淡的,酒也戒了。你们也都注意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咱们老了,更得好好照顾自己。”
“是啊,林慧说得对。”林秀珍放下碗,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我前阵子也总觉得胸口闷,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是心肌缺血,让我少生气,多休息。现在我每天都早睡早起,也不跟孩子瞎操心了,感觉好多了。”
张桂兰揉了揉膝盖,叹了口气:“我这膝盖,医生说只能慢慢养,不能做剧烈运动。我现在每天都在家做康复训练,希望能好起来。等我膝盖好了,我就跟你们一起去爬丹霞山,听说那里的风景可美了。”
“好啊,等你膝盖好了,咱们就去!”王慧拍着手说,“到时候咱们多带点吃的,在山上野餐,好好玩一天。”
待续

作者简介
刘西元(号乐善居士)笔名,春晖,微信名天狗,男,1946年7月28日生。广东省饶平县饶洋镇东作楼人,汉族。1968年12月毕业于汕头医专医疗系,原饶平县人民医院院长、书记、副主任医师。2006年退休,现常住广州。文学、诗词爱好者, 先后撰写《刘西元诗集》录入诗词词500多首, 《刘西元文集》录入文章(包括中短篇小说 、散文20多篇), 《刘西元医学论文集》50多篇, 其著作收入《潮人书库》并曾在多种报刊发表。

主播简介
江河,北京企业退休人员。热爱朗诵、唱歌宣传正能量。现任名篇.金榜头条群体金牌主播,是各种活动爱心大使,用言行践行公益。荣获2023年、2024年名篇金榜文学艺术网功勋人物奖和爱心大使奖、在2024年荣获名篇金榜头条金话筒年度赛银奖。现为文学艺术网联盟主播团金牌主播。

总编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仁寿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