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处 在临川
散文/陈学林
夜色渐沉时,临川的炊烟总带着墨香,在青瓦白墙间袅袅升起。这里是王安石笔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汤显祖梦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玉茗堂故地。文昌桥下的抚河水,流淌着千年才乡的文脉,将唐宋风骨浸润进抚河里每块鹅卵石中。
童年最深的记忆,是跟着祖父在正觉古寺听晨钟暮鼓。老和尚们摩挲着泛黄的《临川四梦》刻本,沙哑的诵经声里夹杂着采茶戏的韵白。秋日午后,汝水边的浣衣妇人哼着"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古老歌谣,柳枝轻拂过水面,惊起一行白鹭,恰似晏殊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意境。
老十字街市集永远飘着藕丝糖的甜香,书院街的老茶肆里,总见络腮胡老先生对着《王临川集》击节吟哦。最是难忘金秋时节,灵谷峰下的稻田翻涌如浪,农人弯腰收割的身影,与王安石《稻畦》诗里"稲穗垂头青玉重"的画面叠印成永恒。
如今走过许多地方,看过黄鹤楼的云霞,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却总在下半夜梦回时,看见临川的月光漫过汝东园的石碑。那些刻在青石板上的科举功名早已斑驳,但才乡的文脉从未老去——它藏在三翁花园新发的牡丹蕊里,流连在拟岘台诗词长廊的平仄中,更活在每个临川孩子摇头背诵"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晨读声里。
原来所谓乡愁,不过是玉茗堂前那株老梅的年轮,一圈圈拓印着我们的来路;而心之所归,永远是这座小城用千年文墨熬煮的,最熨帖的人间烟火。
是啊,故乡是刻在骨子里的平仄韵脚。纵使走遍千山万水,临川的月光永远是最温柔的批注——那些浸润着墨香的炊烟,那些回荡着采茶戏韵的巷弄,那些被先贤诗句吻过的鹅卵石,都在血脉里生长成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
你看文昌桥下的流水依旧,载着唐宋的风骨奔向远方;三翁花园的牡丹岁岁新发,如同这片土地上的文脉生生不息。当我们把"临川才子"的骄傲叠进行囊,便懂得真正的乡愁,是带着文化根系去生长,让千年才乡的风雅在现代生活中开出新的花枝。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作者简介
陈学林,男,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爱好文学,擅长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微作协,九州文学会,中国经典文坛网抚州分会主编,中国都市头条抚州主编,省内外各大文学平台特约作家,特约诗人。现为抚州作协,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誉为抚州“史铁生”。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