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髦)王像三虎头附耳六脚玉尊一对
王德埙
规格:A、重1086.5克;高15公分,上盘口径13公分,腹径7.9公分。
B、重1067.5克;高15公分,上盘口径13公分,腹径7.8公分。

贵州王国石博物馆藏品。
对该两件玉尊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2600年,公元前575年,春秋周简王夷十一年。

僰人是颇有特色的优秀的山地民族,“僰人赤脚,善于山地行走。僰人生下来后,无论男女,都要用刺扎脚板,出血后,用热桐油擦抹脚板,待创口愈合后又扎,再用热桐油擦,一直扎到会走路。这样,僰人厚厚的桐油茧皮脚板既韧且硬,踏荆棘如踩平地,厚而长的脚趾如爪如钩,故善于攀登悬崖峭壁;同时,僰人也擅长爬树,能利用树枝的弹性,从这棵树弹跳到另一棵树,身如猿猴一般敏捷。”(《鳛源古镇.寨坝》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6年版页50)

据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叙州府》所云,在殷商时候僰人就定居在四川的东南部,因随周武王伐纣有功,将领被封为僰侯,建僰侯国。先奏以今四川宜宾为中心,建立了古僰国。那时古僰国地域宽广,处于川、滇、黔三省的交汇地区,自为一方诸侯。《珙县志》云:“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为僰国。”《华阳国志》以成都为基本点描绘了“古僰国”地理位置。”“僰道县在南安东四百里,距郡百里。”自汉代及其以后,僰人所居之地为中央政权直接命任官员管理。据《兴文县志》载,汉武帝建元六年,汉王朝统一夜郎国,改置犍为郡。汉武帝使唐蒙通僰道,打通南亚的贸易大道。任德清《僰人志略》认为:“僰人族属多元,自古为南方百濮民系僰僚群体,僰僚同族异名、同源易流,并与古越先民存在密切联系。僰人,长期处于我国古代西南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中。”

器物的“满工雕”(纹饰繁密且工艺精湛)、“包浆醇厚”(岁月沉淀的温润感)。

请欣赏细部图案,这里用图画纪录了髦民族鲜活的历史画面。

本玉尊为髦族圣器,故玉料从优。

  髦王光辉形象呈现,每尊有三个髦王像:

髦人是僰人的一支。髦人以长头发为显著特征:“其中的一支鳛人,他们大概早在7000年前就进入了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也就是氐人,或即民间传说的戈基人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髳人”(“髳”通“髦”)或“髳鳛”。髳人男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故名。髳人于是从南夷变成为西夷。《诗·小雅·角弓》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郑玄笺:“髦,西夷别名。武王伐纣,其等有八国从焉。”历史功绩十分显赫。”(王德埙《亚洲的黎明》)
 
僰人习惯双手抛蛇等动物为武器,百战百胜。
王德埙同志强烈谴责明朝皇帝宣德年间对僰人(都掌夷)的反人类大屠杀,将这个“史上最仁”的伟大民族彻底消灭了。见王德埙《元始天尊巨大石刻像发现,道教起源于贵州的虞朝!━━万年道教天书云篆在贵州索桥七宝之台发现》,载“都市头条”和“搜狐号”。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香港达德大学社会考古学院院长、香港达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筹备处工作人员、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