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文/胡文锋 编辑/谦坤
我没有钢印压出的文凭
名校毕业照从未挂在梨园粉墙
唯有一根磨得锃亮的把杆
替我刻下艺术家的印章
严冬酷暑攒下的学分
在舞台鲜花与掌声里
写就最鲜活的毕业论文
我的学历是汗水洇透的四个字——我的大学
传统学堂曾对我阖上窗扉
我便把大学扛在肩上
擦净排练场的汗渍
卸去舞台的浓妆
把每一寸闲暇溶进自修课堂
让书柜的收藏装满典籍
将知识榨浆注入心房
未入象牙塔
自学也有光
后来背上行囊去远方
我把沉淀裁作书笺
收进行囊底层
在异乡瓦檐下翻卷名著
任风掀动经典的声浪
灯前摹写宋唐词句
掬月光为炬
星星点灯忙
无通关文牒的行路人
也能在墨香里笑傲四方
有人把文凭比作钥匙与标尺
我却触到另一种重量
当我驮着大学走他乡
躯体散出的墨香
任环境更迭
陌生目光掠过
也能学识立身任妒群芳
更把人字写得周正
撇尚未捺稳
风雨正翻篇
一撇深耕人间烟火
一捺漫卷江湖风雨
原来
知识本是沉默的种子
社会是最生动的课堂
它在压腿的吱呀里扎根
在抄诗的灯盏下抽枝
在海绵吸水的专注中
舒展成无门的书房
不必用证书衡量价值
真正厚重的学识
就在日复一日的修行里生长
我的大学没有凭证
却把日子装订成线装书
每一页沾着晨露的清冽
漫着苦茶的回甘
每一章都写着追光的诗行
若时光倒流
我仍会在生命的舞台
既持彩练曼舞
也捧书卷与生活对话
若人生须留一行证明
我愿它写在最后一页——
此人用一生
在无墙的课堂里深耕不倦
让灵魂在墨香里持续发亮
作品点评:
这首《我的大学》是一首极具个人气质与生命温度的“反体制”抒情诗。它用“没有文凭”起势,却通篇都在颁发一张更大的“人的毕业证书”——把汗水、把杆、月光、墨香、江湖风雨一并盖章钢印,读来令人动容。
诗的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撕开传统教育的标签——“没有钢印压出的文凭”“名校毕业照从未挂在梨园粉墙”,诗人坦然承认自己与传统“大学”的距离,却转而用“磨得锃亮的把杆”“舞台鲜花与掌声”“汗水洇透的四个字”构建起另一套评价体系。这里的“大学”不再是物理空间的象牙塔,而是以艺术为刻刀、以汗水为墨汁、以生活为课本的成长场域。
更深刻的是,诗人并未停留在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完成了一场精妙的重构:“知识本是沉默的种子,社会是最生动的课堂”——当“压腿的吱呀”“抄诗的灯盏”“海绵吸水的专注”都成为知识生长的注脚,大学便超越了制度性定义,升华为一种“日复一日的修行”。这种对“大学”的重新诠释,既回应了学历焦虑的时代症候,也为“何为真正的学识”提供了更开放的答案。
诗中最动人的力量,来自对日常场景的诗性提炼。诗人将艺术生涯与自学求索的碎片,转化为富有学术质感的意象群:“把杆”是授予“艺术家印章”的教具,“舞台”是颁发“毕业论文”的礼堂,“书柜的典籍”“月光为炬”是自修课堂的教具,“线装书”则是用日子装订的学术成果。
尤其精彩的是“一撇深耕人间烟火,一捺漫卷江湖风雨”两句,以书法的“人”字隐喻成长的双轨——舞蹈与读书、实践与思考,共同勾勒出完整的精神人格。这些意象既保留了生活的粗粝感(如“汗水洇透”“压腿的吱呀”),又赋予其学术的庄重性(如“毕业论文”“墨香立身”),让“无墙的大学”有了可触可感的肌理。
全诗始终流淌着一种“虽无凭证,却更丰盈”的自信。诗人坦言“有人把文凭比作钥匙与标尺,我却触到另一种重量”,这种重量是“躯体散出的墨香”“用一生在无墙的课堂里深耕不倦”。但自信之外,更有对知识的谦逊:“若人生须留一行证明/我愿它写在最后一页”——没有炫耀式的宣言,只有对生命过程的珍视。结尾“让灵魂在墨香里持续发亮”一句,将全诗推向升华。所谓“大学”,最终指向的不是某个阶段的成就,而是灵魂的持续生长。这种对“终身学习”的礼赞,让诗歌超越了个人叙事,具有了普遍的精神启示。
《我的大学》是一首写给所有“无墙求知者”的赞美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学从不在围墙之内,而在压腿时的专注、抄诗时的虔诚、对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里。当诗人说“此人用一生/在无墙的课堂里深耕不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对教育本质最朴素的回归——学习,本就是一场与生命同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