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期

视 死 如 归
《沉默的荣耀》观后感
诵读:小黎
编辑制作:小格

视 死 如 归
《沉默的荣耀》观后感
看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心情总是不能平静,看了网络上原型人员临刑前的视频,我更是无比痛心,每次都是泪奔沉思,这些英雄们为什么能这样视死如归。
我的母亲常常与我讲起她的经历,母亲的舅舅(中共地下党员,真名冯震汉,化名冯群),常常与母亲讲共产党与朱毛军队为天下穷人打江山的故事,由于舅舅的影响,母亲便在十六岁的年龄就偷偷离家出走,找到共产党的部队当了兵,当部队接待她的人,看到母亲是一个女的而且小小年轻,就吓唬母亲说,你知不知道,当兵就是掉脑袋的事,你今天当兵明天就可能上战场,你怕不怕死,母亲毅然的说,不怕!我早知道当兵就是脑袋在后腰别着,随时掉地上,我早就想好了。
部队上的人,看到怎么吓唬也不行,无奈就留下了母亲,当兵后,母亲很快的入了党,在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在后方搞土地改革也是腥风血雨。
这些都不容质疑,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履行着随时为党牺牲一切的庄严诺言,他们个个视死如归。
当《沉默的荣耀》最后一幕定格在吴石、朱枫等四人赴刑场时从容的笑容,“视死如归”四个字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词汇,而是化作了可感的生命重量与信仰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这部剧以隐蔽战线的真实往事为骨,用克制却滚烫的叙事,让我们读懂了英雄们“向死而生”的决绝。
视死如归,是信仰在绝境中的坚守。剧中的“东海小组”身处白色恐怖笼罩的台湾,每一步都踏在刀尖之上。吴石身为国民党国防部次长,本可安享高官厚禄,却为“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党国”毅然潜伏,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誓言,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朱枫本可与女儿团聚,却主动接下情报重任,发髻藏密、鞋底传信,被捕后以吞金自守的决绝捍卫秘密。他们并非无畏生死,只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将个人安危化作了信仰的注脚。当吴石面对审讯坦然道出“我没有背叛党国,是现在的党国忘记了天下为公”,这份对初心的坚守,让死亡失去了威慑力。
视死如归,是情义在绝境中的升华。隐蔽战线的牺牲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生死与共的默契。陈宝仓为保护吴石甘愿顶罪,聂曦将罪责独揽己身,四位烈士临刑前那句“能够跟你们一起赴死,我很荣幸”的相互致意,把战友情谊刻进了生命终章。吴石与陈宝仓相见时的对话更令人动容,“值吗?”“值了”的简短应答,道尽了革命者对信仰的笃信与对彼此的托付。他们的“软肋”是战友与家国,而这份软肋恰恰成了最坚硬的盔甲,让赴死之路有了温暖的底色。
视死如归,是希望在绝境中的延续。烈士们的牺牲从未沦为悲剧,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种。吴石在就义前故意透露兵力部署的“破绽”,用智慧完成最后一击;当他们听闻舟山解放的消息时,脸上绽放的笑容,早已预见了祖国统一的曙光。正如剧中呈现的,他们的名字或许曾湮没于历史,但“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新中国万岁”的高呼,早已将希望的基因代代相传。
走出剧集,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的铭文愈发清晰。《沉默的荣耀》让“视死如归”有了具象的模样:是吴石埋首落泪时的铁汉柔情,是朱枫摩挲糖纸时的母爱牵挂,更是他们赴死时眼中不变的坚定。这些沉默的英雄用生命证明,真正的荣耀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为信仰献身的决绝里,在为家国赴死的坦然中。这份视死如归的精神,终将永远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