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当“国学热”成为社会风潮,我们是否真正触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作者彭一平先生的这篇文字,恰如一把清醒的解剖刀——既指出当下文化复兴中“重形式、轻内核”的困境,又以深厚的学养梳理儒学经典的精髓、回溯传统教育的脉络,更振聋发聩地提出“传统文化是国之重器”的论断:它不是复古的装饰,而是塑造国人精神的“操作系统”,是破解当下社会问题的文化根基。
文中对“因果与逻辑”的东西方文化对比、对“从娃娃抓起重构传统教育”的建议,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而作者因传统文化走出焦虑困境的个人经历,更让这份“文化自信”多了一份真切的温度。
在文化复兴的今天,这篇文章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沉下心认识传统”的契机——唯有读懂“统”的内核,方能做好“传”的文章。(329字)

【前言】
该文章体裁为议论性散文(文化评论) 。它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论点,通过剖析现状、梳理文化脉络、对比东西方文化、结合现实问题论证观点,具备议论文的逻辑性与说服力;同时融入个人经历(焦虑症康复)、经典引用(《大学》《易》),语言兼具理性分析与情感温度,符合议论性散文的特质。(148字)

【文化评论】
从〔大学〕知“优秀”:
中华传统文化的“统”与“传”
当如何拾起
作者:彭一平/陕西宝鸡
近些年,国学热,汉学热席卷华夏,呈现一片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景象。然细观,似乎效果并不理想。何以故?认识不够深刻,大多在演艺、建筑、服饰、文玩、庆典等表面上,增加了点复古元素。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经典,既然名传统文化,一定要认识“统”,而后才知如何“传”。

一、概念略表
中华,中原大地,华夏民族。
优秀,文明古国,唯我独存。
传统,历代相传,古今一统。
文化,文以载道,转化人心。
二、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又称中国文化、汉学、国学等。先秦时统称诸子百家。公元前134年,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由私学变为官学,亦称国学,成为国家的正统教育。隋唐以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1912年,民国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制定《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用西式教育取代了儒家经典的学习,中华文化逐步走向衰落,如今国家提出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要恢复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术。

三、优秀何在
儒学的基础经典是四书五经,而其中《大学》,则是儒学的总纲。何为大学?王阳明简释为,大学问,即宇宙间最大之学问,没有能超出其上。《大学》开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意为恢复。第二个明,指光明的智慧。德,古通得,意为得到。明明德,令自己恢复光明的智慧,如生锈铜镜磨之复明。亲民,帮助他人恢复光明的智慧。止于至善,此善非善恶之善,乃圆满意,即大家共同恢复光明的智慧,从而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即文化之巅,故称《大学》。
《易》讲到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讲到了生命的起源“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是西方哲学和宗教,作梦也梦不到的。
世间最大事莫过生死。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学生问:“敢问死?”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何不直接回答?其一、学生程度不够,如三岁孩子问母亲,我是怎么来的?其二、如实回答,会堵塞后学的悟门。生死问题,不是逻辑问题,需要自修、自悟、自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请问,还有什么文化超过其上?故称优秀。

四、何为传统
中国历代教育家,一生所作,就是如何将这么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其共识是,必须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读书顺序,统一的教学方法。至宋代,大致定型,如朱熹《朱子读书法》。元代程端礼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清代潘子声,对学生所读书目和顺序再度修订,撰《养蒙针度》,相当于学生字典,涉及16部书,生字8247个。
古代学生,8岁至15岁,一律读四书五经。15岁后,老师根据学生程度,一部分转入职业技能学习,一部分走科举之路,理政治国。这种教育,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至民国才结束。
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晚清进士,深知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乃世界文化之瑰宝,毅然辞去总统职务,主持编纂《清儒学案》。历时十年,共208卷,记载学者1169人,相当于成功教学案例,保留了中国文化最后之教育成果,是文化传承的宝贵文献。
北宋张载把传承中国文化视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呜呼,除我中华,还有如此文化之传统乎!

五、国之重器
航母乃国之重器,为何有意放缓建造速度?因其战力的形成至少要上万个岗位(包括舰下后勤)协同,仅舰载机飞行员,培训周期至少七年,所以硬件与软件必须同步。
计算机技术,真正难点,是操作系统,被美国独霸几十年。一旦美国对我国制裁,就只能停摆。直到今年,我国鸿蒙操作系统终于问世,但要完成整个生态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路程。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计算机,每个人的技能是应用软件,而其人文思想,则是操作系统。因此目前全世界有两套操作系统,一是西方系统,姑且称西方文化系统。二是东方系统,故且称传统文化系统。事实上,从1912年始,我国就开始由东方系统转向西方系统,经过一百多年,已全部完成了系统的转换。可以说,我国目前事实上已是西方系统,恢复传统文化,则是要举国进行系统更新。
东西两个系统本质区别为何?西方系统以逻辑为平台,东方系统以因果为平台。比如偷盗,西方思维,只要不被发现,就能逃避法律处罚,这属逻辑推理。但东方思维是,天网恢恢,疏儿不漏,这属因果定律。古德云:“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
当四大文明古国,仅中国独存时,可见其优越性。然民国始,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替代,如今各种问题突显,无破解之法。90后和00后,大量躺平摆烂,以后怎能承担国家重任,这是典型的操作系统问题。许多有远见的学者,已给出明确答案,恢复传统文化,是必须而唯一的选择。
当今世界,俄乌、中东、欧美,均陷入战争泥潭,唯我国独善其身,这就是中国智慧。尽管传统文化断代百年,但在国人意识深处,并未完全消失,只要有星火,就可以燎原。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乃最重之国之重器。

六、古镜今鉴
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这是传统文化历经两千多年,传承至今的法宝。
唐贞观初年,国家由群雄割踞转为统一治理,唐太宗李世民敕令魏徵、虞世南等,从经史子集文献中摘录修身治国精要,编成《群书治要》一书,成为贞观之治理论源泉。
今天不妨,效而仿之,各级官员统一学习《群书治要》。其实中央党校哲学教授刘余莉,已讲授此课多年,有完整的教案和《群书治要活学活用》等书出版,可供参考。此属应急之需,治标之举。而要真正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从娃娃抓起。
孩子学习,也应依照古法。可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甘谷伏羲学校(位于甘肃天水,2006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试点,成效显著)等专家学者,依《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养蒙针度》等古代典籍,编纂现代教科书,在全日制学校进行试点,这才是治本。
通过标本兼治,何愁传统文化不能复兴乎?

七、因祸得福
笔者接触传统文化,并非善根发现。实乃焦虑症,让我整日挣扎在死亡边缘,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不经意看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暗思,苟且多活几天,让我“闻道”再说。
生死相逼,洪荒之力爆发,原来古人早料后世之病,已悬壶天地间。真乃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于认识中国文化经过,曾在《我的焦虑症康复历程》详说,此不再啰嗦。
西行者,2025年于宝鸡
(2529字)
共3018字 2025年11月3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