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人们视野的“洋”名词“记事文”
属于“洋”字的成语和名词数不胜数。它们有是褒义词,但也有的是贬义词。
我今天要说的这些“洋为中用”的名词,在我的记忆里它虽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 ,但更是中国不堪回首的一幕血泪史。
我这个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年愈八秩之人,自从记事时起,不论是在吃穿用度和接触的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好多都是离不开一个“洋”字。
它是旧中国的封建制度腐败落后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受洋人控治和落后就要挨欺负的局面形成的。
尤其是1842年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国列强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与英帝国主义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大门,在列强的威逼下,强迫中国开放口岸,再到1858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开放口岸。列强们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那真是无孔不入,经济掠夺渗透到整个中华大地,不论是城市还是偏僻的农村都充斥着东西洋人的洋货。铺天盖日地都是一个“洋”字。明明是政府铸出的银元,却叫光洋或洋钱,军事上用的枪炮叫洋枪洋炮,大刀叫洋刀。特别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用的东西带“洋”字那就更多了……如铁锨叫洋锨,刨地的镐叫洋镐。自行车叫洋车子,由于那时中国工业技术落后,缺乏轧钢技术。自己扎不出薄铁皮来。所需用的薄铁皮都是靠进口,故而只要是用薄铁皮制作的生活用品都叫洋某某。如铁桶叫洋筲,烧水壶除了泥壶和用土窑烧的沙壶外,用薄铁皮制作的,人们就叫它洋铁壶 ,搪瓷碗叫洋铁碗,茶缸子叫洋瓷缸。就连钉木板的钉子都叫洋钉。点灯的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抽的纸烟叫洋烟。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我们村的困难户杨某某在某日的晚上,曾经拿着一个鸡蛋和两只破鞋帮子到村里的代销店,想去换生活用品,他找着代销员说“大爷爷您看俺这个鸡蛋和鞋帮子能值多少钱?俺想换点洋油,洋火和洋烟”。当时农村代销店兼着收购废品。代销员给他算了一下,说:“一个鸡蛋三分钱,两只鞋帮子二分钱,一共五分钱,看你买什么?杨说:“大爷爷,您给我打一两洋油我好点洋灯 ,给一盒洋火 ,下剩的那一分钱,您给俺两颗洋烟,我好过过烟瘾。”因为那时代销店有卖的有九分钱一盒的”勤俭和葵花牌子的香烟,正好零卖一分钱两颗,杨某化五分钱买了三样,恣挠挠的回家了。这事是我亲眼所见。
那时洗脸的盆不叫洗脸盆叫洋盆,肥皂叫洋胰子。你上药店里买的驱蛔虫的药,明明药名叫“宝塔糖”老百姓偏叫它洋糖。理个发只要不是剃光头,也叫剃洋头,有个儿歌讽刺某些理发时留了发的人说是“东洋头,西洋歪,没有媳子骂大街”。就连建筑小楼叫洋楼, 用的水泥也叫洋灰。总之,不论是从生活上还是从文化意识形态上,都充斥着一个“洋”子的浓厚氛围。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
虽然建国后,党中央毛主席连续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纲要,但要想在“积重难返 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尽快地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还是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历史的岁月 随着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后。党的搞活政策日益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这几年工业全面振兴和崛起,门类齐全 蒸蒸日上的工农和高科技企业遍布全国。某些方面并且已经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使其过去敌视中国的列强们值得刮目相看。
昔日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意识形态中流传的那些“洋”名词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怎么不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作者:杜福振,
偶于2025年11月3日的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