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作者简介
徐国祥,男,大学文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原籍江苏省滨海县人,曾经军旅27军80师通信员,回乡后自学考取南京大学法律毕业证,1990年考取国家律师资格,就职于北京市问中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新华日报》以“敢讨公道慰庶民”、《人民日报》“徐国祥被誉为全国农民律师”、1996年名入中华杰出人物《神州之魂》第三卷,1998年名列《中国专家大辞典》第二卷政法篇。
荣获2025年爱党爱国先锋人物称号和奖章;
诗词获奖情况:2024年毛主席诗词杯华语诗人诗文大赛冠军; “华夏文豪杯”征文大赛第一名总冠军;荣获2023年度《花好月圆颂中华》全国征文大赛第一名(冠军),“李白杯”全国诗词大赛亚军;2024世界华语知名诗人作家“诗圣杯”文化传承文学赛季军;《第十届中华诗人踏春行暨2024年春季中华诗人采风交流会》一等奖并获授予“新时代中华优秀诗人”荣誉称号;荣获《千家诗社》2024年庐山踏春诗会金奖; 荣获第九届《诗词世界杯》中华诗词大赛一等奖并获授“中华诗词传承功勋人物”荣誉称号,诗词作品18首列入《2024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诗书画名家北京精品展》一等奖,5首入编《2023中国诗词年选》, 首届山水田园诗金秋大赛金奖; 天籁杯第21届诗词大赛金奖;第二届炎黄杯中外文艺精英大赛金奖;68首诗词录入《中华诗词名人录》;2024《江山人民》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并获授“人民诗家”荣誉称号;《诗词记录人生》一等奖; 第四届三亚杯文学传承大赛金奖;纪念古田会议95周年诗词大赛一等奖并获授新时代红色文化先锋人物荣誉称号匾牌、 21首诗词入选《杰出华人名家大辞典》获授“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荣誉称号;名列《新中国75周年文艺名家大辞典》;荣获澳门回归25周年诗词大赛最高艺术成就奖“莲花金奖”,清明祭祖等3首诗入编《中国文艺家代表作文库》并获得特等奖;15首诗词入选《中国诗人作家名著》、5首诗编入《诗词里的中国》一等奖;3首诗词入编《中华诗词博士典藏》并荣获《诗人雅集 唯有牡丹真国色》一等奖;2025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一等奖;“太行情结叙”录入第七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并荣获三等奖;茅盾文学杯金奖;13首诗词入选中华诗词创作高级课本《当代绝律诗词赋大观》,“竹笋破土吟”等五首诗入编《中华诗词当代人物志》获授中华诗词时代榜样人物“荣誉称号”;2025年度九连冠:(1)中华文坛名人名家风采杯海外精英大赛冠军诗《拆字归乡颂》;(2)名人名家卓越杯格律诗冠军诗:《心田吟》;(3)名人名家风采杯精英大赛冠军诗:《黄河颂》;(4)名人名家星光杯冠军:词《满江红 正心赋》;(5)名人名家世界精英人物文赛冠军,诗文七律 无题(滨海县政府财政局宾馆强拆三十年不安置不归还案)冠军;(6)、原创作品《徐国祥诗词2025年荣获全国大赛五连冠即兴式;律笔生辉》在“诗典雅韵兴文杯”文学大赛中荣获冠军;(7)《猎儿寻主记》“笼中鸡”“探监”三首诗在名人名家文鼎杯诗书画大赛中荣获古体诗词冠军;(8)《赞中央.巡视组.江苏惠民》荣获名人名家国际至尊杯奖;9、《30年复家告慰天地君亲师文》荣获当代国际荣耀杯金奖;《黄河颂》等5首列入《中华诗词当代人物志》;诗词15首入编《中国诗书画名家佳作选》;七律心田吟三首诗荣获2025第三届《全国诗书画》金奖;诗词“反腐号角鸣”“京城小聚等”18首编入传世孤本《中国诗书画名家佳作选》并担任一代名著诗书画教材形象大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诗会获授“诗词界 人类和平事业的捍卫者”奖《全国优秀诗词作品集》聘任为名誉主编;2025花好月圆杯获第二名(星光钻石奖)。10首诗词入编《全国高等大学诗书画范本》等等。受聘于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 铭志:律师诗人歌颂党,诗人律师为人民。













七绝·滨海县东坎街道送戏
到社区感怀
2025年11月3日
老槐垂幕戏初新,倩影摇光映海滨。
鼓板声催秋意重,衣冠舞动故人温。
珍珠千载传心曲,桑梓一城聚晓昏。
莫道社区无韵事,乡音唱彻海天云。

《七律·东坎街道送戏到社区感怀》品析
徐国祥先生的这首七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坎街道送戏到社区的生动场景,在传统戏曲的演绎中寄托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悠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展现了社区文化生活的繁荣景象。
首联“老槐垂幕戏初新,倩影摇光映海滨”,以“老槐”起笔,既点明了演出地点,又为全诗奠定了古朴而亲切的基调。“戏初新”三字,既指戏曲表演刚刚开始,也暗含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活力。“倩影摇光”形象地描绘出演员们优美的身姿在灯光下摇曳生辉,与“海滨”的广阔背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色彩明丽的画面。
颔联“鼓板声催秋意重,衣冠舞动故人温”,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一步渲染了演出的氛围。“鼓板声催”以声音的急促感,衬托出戏曲表演的紧张节奏和热烈气氛,而“秋意重”则点明了时令,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深沉的底色。“衣冠舞动”写演员的服饰与舞姿,而“故人温”三字则巧妙地将表演者与观众的情感联系起来,暗示这场演出勾起了人们对往昔的温馨回忆,使艺术表演具有了情感的温度。
颈联“珍珠千载传心曲,桑梓一城聚晓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实入虚,升华了主题。“珍珠”既指代传统戏曲《珍珠塔》,也象征着历经千年而璀璨不衰的中华文化。“传心曲”三字,强调了戏曲作为情感载体的功能,是传递人们心声的媒介。“桑梓一城”将视角从具体的演出场景扩展到整个城市,而“聚晓昏”则表现了人们从早到晚、乐此不疲地参与文化活动的盛况,体现了社区文化强大的凝聚力。
尾联“莫道社区无韵事,乡音唱彻海天云”,以议论作结,情感激昂。“莫道”二字以否定的形式,有力地反驳了“社区无韵事”的偏见,肯定了基层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乡音唱彻海天云”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将乡音之嘹亮、传播之远,与“海天云”的壮阔景象相结合,意境雄浑,表达了作者对乡土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赞美和坚定信心。
艺术特色
意象丰富,意境优美:诗中“老槐”“倩影”“鼓板”“衣冠”“珍珠”“桑梓”“海天云”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传统文化韵味和乡土气息的画卷。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作为一首七律,本诗严格遵守格律要求,中二联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
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从具体的社区送戏场景入手,最终升华到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思考,体现了“小社区,大文化”的深刻内涵。
情感主旨
全诗通过对东坎街道送戏到社区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对社区文化生活的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欣慰之情。诗歌不仅展现了文化惠民工程的成果,更传递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总结
徐国祥先生的这首七律,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地将一次普通的社区文化活动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礼赞。它让我们看到,在基层社区,传统文化依然生机勃勃,乡音乡韵依然能够响彻云霄。这首诗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文化惠民”政策的热情讴歌。

总编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理事,仁寿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