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初遇》(散文)
文/雁滨
那年初秋,从上海驶往英国的远洋客轮上,二十三岁的张茂渊伏在栏杆边吐得厉害。海风裹挟着咸腥扑面而来,她攥紧栏杆的指节泛白,平生第一次感到这般无助。就在这时,身后响起温和的男声:“喝点热茶会好些。”她回头,看见李开弟站在那里,手里端着白瓷杯,眼里盛着比海水还要深邃的关切。
这是1925年,张茂渊——清末名臣张佩纶的女儿,李鸿章的外孙女,后来被称作“张爱玲的姑姑”的那个女子——与李开弟的初遇。她不会想到,这一个黄昏的相逢,竟要用五十二年的光阴来酝酿它的圆满。
在漫长的航程里,他们并肩看落日把海面染成金红色。李开弟为她读拜伦的诗,那些炽烈的诗句像海鸥般在甲板上盘旋。他递来的那方淡黄色披肩,轻轻覆在她肩上,温暖的不只是海风的凉。
然而命运的海域总有暗礁。回国后,李开弟另娶她人。新娘名叫夏毓智,温婉娴淑。收到大红请柬那天,张茂渊把它平整地压在箱底,像收藏一片秋天的枫叶——美丽,却带着宿命的伤痕。
此后的岁月里,她活成了上海滩有名的“黄金剩女”。不是没有人追求,只是她的心早已在那艘远洋客轮上,交给了那个递来热茶的青年。她甚至搬到了李开弟家对面,成了他们夫妻共同的朋友,更成了夏毓智无话不谈的闺蜜。医院病床前,她握着夏毓智的手,听这位善良的女子说:“我走后,希望你们能在一起。”
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文革期间,李开弟被打成“右派”,众人避之不及。张茂渊却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除了那条淡黄色的披肩。她说:“东西可以再买,情意不能丢。”
直到1979年,一个平静的黄昏。八十二岁的李开弟和七十八岁的张茂渊终于走到了一起。婚礼简单却温馨,连李开弟的儿女都送来祝福——他们懂得这份感情的重量。新婚之夜,李开弟握着新娘布满皱纹的手:“让你等了这么多年,辛苦你了。”张茂渊笑了,笑容里有着初遇时的明媚。
李开弟,这位1899年出生的广东男子,一生历经风云——留学英国,归国后成为知名工程师,在动荡年代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与前妻育有的子女,后来也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他们相守了十二年。每一天都像是从命运那里偷来的礼物。有时并肩坐在阳台上看黄昏,就像当年在甲板上看落日。1991年,李开弟以九十一岁高龄安详离世。
这条披肩,从初遇的黄昏到永别的黎明,见证了一场用一生书写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它告诉我们:真爱能穿越时间的海,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澄澈。当五十二年的等待凝结成十二年的相守,每一个黄昏都是初遇,每一个黎明都是永恒。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张茂渊的等待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她教会我们,有些值得的东西需要用一生去守候——不是固执,而是知道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当真正的爱情来时,哪怕已是黄昏,那也是生命中最美的初遇。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