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意象为钥,叩击生命:王永红散文中的精神密码与体验书写
作者:杨东
王永红的《夏塔阶》《父亲的爱》《我把青春寄山河》三篇散文,并非简单的生活记录或风景描摹,而是以 “意象” 为核心纽带,将个人身体体验、家庭情感记忆与边疆使命认知紧密编织。文中的 “阶梯”“器物”“界碑” 等意象,从具体的物理存在渐次升华为精神符号;而作者的 “腰疾之痛”“愧疚之暖”“戍边之悟” 等在场性体验,则让抽象的精神主题落地为可触可感的生命叙事。这种 “意象承载精神,体验赋予温度” 的书写方式,让三篇作品既具文学的凝练之美,又饱含个人生命的厚重质感。
一、核心意象的符号化生成:从物理存在到精神隐喻
三篇散文中,作者精心选取的核心意象,均经历了 “具体事物 — 情感载体 — 精神符号” 的转化过程。这些意象不再是孤立的描写对象,而是串联起历史、家庭与使命的 “精神密码”,让散文的主题表达更显含蓄而深刻。
(一)《夏塔阶》:“阶梯” 的三重意蕴 —— 地理、生命与历史的叠印
“阶” 是《夏塔阶》的灵魂意象,其内涵随作者的徒步体验与历史感悟不断拓展。最初,“阶” 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木栈道的台阶、转运桥到将军桥的山路,是作者 “举步维艰” 时必须跨越的障碍,此时的 “阶” 与 “腰疾袭来” 的身体痛感绑定,成为 “人生道途苦乐相缠” 的具象隐喻 —— 作者 “以坚持为舟,渡过艰辛之河” 的过程,正是对 “阶梯” 第一层意蕴(生命困境与超越)的诠释。
随着行程推进,“阶” 的内涵向自然景观延伸:抵达鲜花台时,“山峦如巨大阶梯一级级升入云霄,雪线恰似老者银须垂拂”,此时的 “阶” 脱离了狭义的 “台阶” 概念,成为天山向苍穹舒展的 “壮丽天梯”,是自然伟力的象征。而当作者联想到细君、解忧公主 “以青春铺就的无声阶梯”,以及道旁 “凝固的界碑”(戍边战士)时,“阶” 最终升华为历史与精神的载体 —— 它串联起汉代和亲公主的家国担当、当代戍边人的忠诚守护,以及每个旅人 “喘息与跋涉” 的生命痕迹,成为 “时光深处以生命凿刻出的精神层级”。
(二)《父亲的爱》:“日常器物” 的情感锚点 —— 平凡中的温情与大义
不同于《夏塔阶》中 “阶梯” 的宏大叙事,《父亲的爱》以 “金镯子”“旧衣服”“小酒” 等日常器物为意象核心,让父爱与家国情怀藏在烟火气里。“金镯子” 是第一个关键意象:父亲用 “微薄收入辛辛苦苦攒下的两万块钱”,让母亲戴上 “一万三千七百多块钱的闪闪发光的金镯子”,这只镯子不是奢侈品,而是父亲 “爱情的力量” 的物化 —— 母亲 “步伐轻盈,说话含糖量增加”,父亲 “喜笑颜开”,器物成为家庭温情的见证。
“旧衣服” 则从反面烘托父亲的品格:作者给父亲买新衣服,他推脱 “你挣钱不容易”;却对弟弟和老公 “淘汰” 的旧衣服 “开心地照单全收”,还解释 “干的活脏,不想让你妈受累”。这件 “旧衣服” 承载的不仅是父亲的节俭,更是对母亲的心疼,是 “于细微处见真情” 的情感符号。而 “小酒” 与 “《新闻联播》” 的组合,则让父亲的形象从 “顾家的丈夫” 延伸为 “心怀家国的普通人”:他唯一的嗜好是 “喝点小酒”,却坚持 “每天晚上七点准时看《新闻联播》”,河南内涝时追问 “给灾区捐款了吗”,器物与习惯共同勾勒出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朴素家国情怀。
(三)《我把青春寄山河》:“使命符号” 的觉醒 —— 从旁观到践行的转化
《我把青春寄山河》中的意象,聚焦于 “界碑”“马鞭”“讲台”,这些符号直接指向 “忠诚” 与 “使命”,见证作者从 “精神叩访者” 到 “使命践行者” 的转变。“界碑” 是第一个觉醒符号:作者 “立于中哈边界,轻抚冰凉界碑”,此时的界碑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 “无言的守护者” 的象征 —— 它让作者读懂 “岁月静好,原是无数人甘愿成为无言的界碑”,完成对 “爱国” 的初步认知。
“马鞭” 则承载着历史与传承的重量:“一条马鞭两代人”“生前守国防,死后守边疆” 的家族誓言,让马鞭成为 “忠诚的传承载体”,它连接起戍边先辈与当代守护者,让 “爱国” 从抽象概念变为 “家族基因”。而 “讲台” 是作者的使命落点:作为援疆教师,作者将 “哨位” 与 “讲台” 绑定,“把所闻的声响一一诉说给‘小红柳’们”,让 “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此时的 “讲台” 已成为 “使命的符号”,标志着作者将 “感动” 转化为行动,完成 “把青春寄放于山河” 的精神蜕变。
二、生命体验的在场性:痛感与温情交织的真实力量
三篇散文的动人之处,在于作者始终以 “在场者” 的身份书写,将个人身体的痛感、情感的愧疚、践行的艰涩融入叙事。这种 “不回避苦难,不刻意煽情” 的体验式书写,让精神主题摆脱空洞说教,充满真实的生命温度。
(一)《夏塔阶》:身体痛感中的精神觉醒
《夏塔阶》的叙事始终围绕 “腰疾” 这一身体体验展开,痛感成为精神感悟的催化剂。初入景区时,“正午灼热的阳光穿透枝叶”,作者 “腰疾悄然袭来,渐渐落后于同伴”,不得不依赖观光车 —— 此时的痛感是 “困境” 的象征,让 “徒步” 不再是轻松的旅行,而是对 “人生道途” 的隐喻。在将军桥营地,“腰部的钝痛将我钉在帐篷内的长凳上”,作者却 “决意忍痛前行”,并默念 “唯以坚持为舟,方能渡过艰辛之河”—— 痛感催生了对生命的思考,让 “阶梯” 的 “超越” 意蕴更具说服力。
当作者最终抵达鲜花台,与同伴相聚时,“回首来时路” 的痛感已转化为 “彻悟” 的喜悦 —— 正是 “举步维艰” 的真实体验,让 “夏塔” 的 “精神层级” 不再是想象中的概念,而是 “身体困顿而精神不屈” 的亲身体证。这种 “痛感 — 坚持 — 彻悟” 的体验链条,让散文的精神表达更具张力。
(二)《父亲的爱》:情感愧疚中的温情深化
《父亲的爱》中,作者的 “愧疚感” 是情感叙事的核心,这种愧疚让父爱更显珍贵,也让家庭温情更具深度。最动人的细节是作者 “忘记了父亲的生日”:援疆忙碌中,她错失了陪伴父亲的机会,只能 “补发红包祝寿”,而父亲却拒绝 “这钱我不能要”,只叮嘱 “照顾好自己,把工作干好就行”。这份 “愧疚” 没有转化为负面情绪,反而让作者更清晰地感知父亲的包容 ——“从小到大,在父亲眼中,无论我做什么,永远都是对的”,愧疚感深化了父女间的情感联结。
另一处愧疚藏在 “父亲的旧衣服” 里:作者明知父亲腰不好,却直到后来才知晓他 “瞒着我和弟弟,找了份每月一千多元的工作”,“一天也舍不得休息”。这份 “后知后觉” 的愧疚,让作者更懂父亲 “不想吃闲饭” 的自尊,也更懂 “不想让你妈受累” 的温情。正是这些带着愧疚的细节,让 “父爱” 脱离了 “伟大” 的标签,成为 “慈祥而可敬” 的真实存在。
(三)《我把青春寄山河》:践行艰涩中的使命坚定
《我把青春寄山河》中,作者直面援疆生活的 “艰涩”,这种艰涩让 “使命” 不再是浪漫的口号,而是 “咬牙坚持” 的日常。文中提到 “地处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干燥少雨,风沙多”,生活条件的艰苦是第一层艰涩;“2022 年 5 月中旬,渐感身体不适”,却 “舍不得离开学校,在团医院治疗,带病坚持上班”,身体的不适与对工作的牵挂是第二层艰涩;“很少给父亲打电话,生怕打扰他”,“无法陪伴在父亲身边” 的愧疚是第三层艰涩。
这些艰涩的体验,没有让作者退缩,反而让 “使命” 更显坚定 —— 当她看到 “洪水中村民以血肉筑墙,高呼‘国土一寸不能少’”,听到 “一条马鞭两代人” 的故事时,生活的艰涩转化为 “无所畏惧” 的力量。正如她在诗中写的 “大漠飞沙笼罩天涯,胡杨遒劲怒指苍穹”,艰涩的体验让 “把青春寄山河” 的誓言更具分量,也让 “找到生命永恒意义” 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三篇散文均打破了单一的时空叙事,通过 “历史与当下”“代际之间” 的对话,让个人体验获得历史厚度与时代意义。这种 “时空折叠” 的写法,让散文的主题从 “个人叙事” 延伸为 “集体记忆”,展现出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在《夏塔阶》中,时空对话发生在 “汉代公主” 与 “当代人” 之间:作者 “浮想联翩,当年公主的车队是否也行走过这条路径”,山谷风声里仿佛有 “细君公主哀婉的琵琶声”,而道旁 “迷彩服身影如凝固的界碑” 则是当代的回应 —— 古代公主以 “青春铺就文明交流之路”,当代戍边人以 “生命守护国土安宁”,“阶梯” 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让个人徒步体验融入历史的长河。
在《父亲的爱》中,时空对话体现为 “代际传承”:父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历过贫困,所以更懂 “吃饱穿暖” 的珍贵,也更重 “家庭与家国” 的责任;而作者作为 “中学教师”“援疆干部”,将父亲的 “朴素家国情怀” 转化为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行动 —— 父亲的 “两万块钱” 与作者的 “三年支教”,父亲的 “看《新闻联播》” 与作者的 “给灾区捐款”,形成了 “父辈坚守 — 子代践行” 的精神接力,让家庭情感升华为时代使命。
在《我把青春寄山河》中,时空对话则是 “戍边先辈” 与 “当代守护者” 的共鸣:“夫妻哨所” 的哨兵敬礼,是对 “洪水中筑墙的村民” 的呼应;“一条马鞭两代人” 的誓言,是对 “生前守国防,死后守边疆” 的传承;而作者的 “讲台哨位”,则是对所有 “无言界碑” 的回应。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 “爱国” 成为一种 “代代相传的行动”,也让作者的个人使命融入 “西部发展” 的时代浪潮中。
结语:以生命质感照亮精神维度
王永红的三篇散文,以 “意象” 为骨架,以 “体验” 为血肉,构建起个人与历史、家庭与家国、身体与精神的立体叙事。她不刻意追求宏大的抒情,而是从 “腰疾的痛感”“父亲的旧衣服”“界碑的冰凉” 等具体细节入手,让精神主题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自然生长;她也不局限于单一的时空,而是通过 “阶梯”“马鞭” 等意象,让过去与现在对话,让个人叙事获得历史与时代的重量。
这种书写方式,让散文既有 “登山则情满于山” 的文学美感,又有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生命质感。当 “阶梯” 成为 “精神层级”,“旧衣服” 承载 “父爱大义”,“讲台” 化身 “使命哨位” 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更是一代中国人对 “如何生活、如何担当” 的思考 —— 这正是三篇散文最珍贵的价值:以个体生命的微光,照亮了普通人的精神维度,让 “坚守”“传承”“使命” 这些关键词,成为可感、可学、可行的生命选择。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