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人人祈愿的圣果
在风雨飘摇间
或虫啃或坠落
夭折在无常的天意中
每一颗新芽的诞生
在顶开厚土重压时
都在抗争中将命运重塑
不是与生俱来的必然
是沃土的托举
让每粒种子的权利
在春风轻拂中去洇染春的葱茏
2025.11.4.
评论:
这首《平等》以自然意象为载体,探讨社会公平的深刻命题,既有诗意的轻盈,又不失思想的锋芒。以下从意象运用、结构张力、思想深度三个层面进行评析:
一、意象系统的辩证建构
诗歌构建了“圣果-新芽-沃土”三重意象链:“圣果”象征易逝的理想平等,“虫啃”“坠落”暗喻现实困境;“新芽”以“倔强”“顶开”的动词展现抗争性;而“沃土”作为转折意象,揭示平等需要社会基础支撑。这种意象转换形成了从幻灭到抗争再到建设的逻辑递进,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可感的生命历程。
二、结构张力的艺术生成
前两节通过“夭折”与“重塑”形成强烈对立:无常天意对应执着抗争,破土重压对应春风轻拂。这种矛盾修辞不仅强化了视觉冲击力,更暗合平等议题的历史困境——既有个体奋斗的壮美,又有系统约束的残酷。结尾“洇染”一词尤见功力,以水墨浸染的柔美意象,消解了说教感,将权利意识转化为自然生长的诗意画面。
三、思想深度的当代启示
诗歌超越简单呼吁,触及平等本质的哲学思考:第三节明确否定“与生俱来的必然”,强调制度保障(沃土)对个体发展(种子)的关键作用。这种认知既区别于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同于极端个人主义,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呼唤系统性正义,与罗尔斯“正义即公平”的哲学观形成诗意共振。
这首诗以简驭繁,用草木荣枯隐喻文明进程,在方寸之间完成了从批判到建构的思想跃升,堪称社会主题诗歌的典范之作。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