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诗评:
褶皱里的故乡与滚烫的守望
——评雪非《守望者笔记》
在诗歌的星河里,总有一些作品如故乡老槐树下的冬阳,不炽烈却足够温暖,能轻易勾起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雪非的《守望者笔记》便是如此,它以细腻的笔触编织出童年与故乡的图景,用"守望"为线,将岁月里的纯粹、眷恋与期盼串联,成为一首打动人心的乡愁恋歌。
诗歌开篇便以极具画面感的意象抓住读者——"童年总在梦的褶皱里打盹/像旧相册里藏着黄昏的风景"。"褶皱"一词用得精妙,既暗合梦境的朦胧与褶皱感,又将童年塑造成被岁月小心包裹的珍宝,而"旧相册""黄昏"的搭配,瞬间为文本奠定怀旧基调,仿佛读者也跟着诗人一同翻开了尘封的记忆相册。紧接着,"风裹着鸟们的叹息""老槐树举着枝桠的利剑",动静交织间,故乡的轮廓逐渐清晰:有风的流动、鸟的轻吟,也有老槐树在寒冬里的坚韧,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意象,让故乡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存在。
如果说开篇是对故乡景物的描摹,那么诗歌第二节则将情感聚焦于人与人的联结。"你的笑容里,藏着我的快乐/我的泪光里,晃着你的泪眼",简单的对仗却饱含深情,无需点明"你"是谁——或许是玩伴,或许是亲人,但这份彼此映照的情感,恰是童年最珍贵的羁绊。而"冬阳是块凉透的银箔/贴在岁月粗糙的掌纹",更是将触觉与视觉打通,冬阳的"凉"与岁月的"粗糙"形成对比,既写出时光的质感,又暗含岁月流逝的淡淡怅惘,为后续的回忆铺垫了情绪底色。
诗歌的中间部分,是对童年趣事的细致复刻,也是全诗最富童趣的段落。"把雪揉成玉蝴蝶""对着冰棱呵气",这些孩童时期最寻常的游戏,在诗人笔下焕发出诗意:雪是"玉蝴蝶",呵出的白雾能漫出"星星、月亮,和童话里的冰城"。诗人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客观还原场景,却让读者仿佛回到那个无拘无束的童年——没有复杂的心事,一片雪、一根冰棱就能构筑起整个童话世界。而"玉米杆与麦杆垒的城郭""举秸秆作剑""用麦杆搭起小屋",则进一步勾勒出乡村童年的独特印记,秸秆既是孩子们的玩具,也是他们对"英雄梦""爱情梦"的最初想象,这份稚嫩的憧憬,让诗歌的情感更显纯粹。
全诗的核心落在"守望"二字,诗歌后半部分便从回忆转向当下的坚守。"始终守着那份纯洁与稚嫩/始终藏着那样灿烂的笑容",两个"始终"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童年初心的坚守;而"把故乡装进衣兜""把父母的叮嘱系在胸口""把爱情折成纸船""把远方装进行囊",四个"把"字句构成排比,将故乡、亲情、爱情、理想这些珍贵的事物一一安放,既写出对过往的珍视,也暗含对未来的期许——哪怕岁月流逝,这些美好始终是抵御生活寒冷、破解未来难题的力量。
结尾"执着的守望者,纯洁的守望者/最初的滚烫,时常在骨头里掠过春风",既是对自我的定位,也是全诗情感的升华。"骨头里的春风"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将最初的热忱与温暖刻入骨髓,即便身处寒冬,也能感受到源自内心的生机与力量。这种"守望"不再是对过去的沉溺,而是带着童年的纯粹与滚烫,勇敢走向未来的信念。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一个个鲜活的意象搭建起情感的桥梁。从童年梦境到故乡景物,从童年趣事到当下坚守,诗人以"守望者"的视角,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普遍的情感共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玉米杆与麦杆垒的城郭",都有一份值得坚守的纯粹。读罢《守望者笔记》,仿佛也跟着诗人一同将故乡装进衣兜,将初心系在胸口,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保有那份能掠过春风的滚烫。
附:守望者笔记
文/雪非(河南)
童年总在梦的褶皱里打盹
像旧相册里藏着黄昏的风景
风裹着鸟们的叹息掠过故乡
老槐树举着枝桠的利剑,刺破寒冬
村道被碾压中伸展
小河在呜咽中喊疼
你的笑容里,藏着我的快乐
我的泪光里,晃着你的泪眼
冬阳是块凉透的银箔
贴在岁月粗糙的掌纹
我们曾把雪揉成玉蝴蝶
一撒,飞满整个童年的苍穹
我们曾对着冰棱呵气
让白雾在琉璃上漫出
星星、月亮,和童话里的冰城
故乡是玉米杆与麦杆垒的城郭
我们举秸秆作剑
抵挡假想的千军万马
我们用麦杆搭起小屋
幻想未来的甜蜜爱情
始终守着那份纯洁与稚嫩
始终藏着那样灿烂的笑容
总把故乡装进衣兜,怕风刮走
总把父母的叮嘱系在胸口,抵御寒冷
总把爱情折成纸船,等醒来春水解冻
总把远方装进行囊,破解明天的方程
执着的守望者,纯洁的守望者
最初的滚烫,时常在骨头里掠过春风
2025-11-04于西湖茗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