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以茶为缘,织就人间情与文化魂
—— 评王安润随笔《茶缘》
作:三 无
王安润的《茶缘》并非一篇单纯记录 “喝茶” 的随笔,它以乌鲁木齐蓉园茶苑为圆心,以王蓉与邱先生的夫妻情为半径,将茶文化传承、地域生活气息、丝路精神共鸣与人生哲思层层晕染开来,最终织就一幅兼具烟火气与书卷气的人间图景,让 “茶缘” 不仅是人与茶的相遇,更成为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时代的深度联结。
一、茶为媒:多重情感的立体交织
《茶缘》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它以 “茶” 为纽带,串联起不同维度的真挚情感,让每一份 “缘” 都落地生根、可感可触。
最鲜活的是夫妻间的 “共生之缘”。文章对王蓉与邱先生的刻画,跳出了传统 “男主外女主内” 的刻板叙事,构建出 “魂与践行者” 的互补关系 —— 王蓉是茶苑的 “魂”,她怀揣着西安求学时 “把盏论天、以茶会友” 的憧憬,研究《茶经》厘清茶之起源,遍访名山大川甄选珍稀茶品,将古典园林美学融入茶苑设计,让 “茶文化” 从概念变为可体验的空间;邱先生则是最坚实的 “践行者”,他以工程人的智慧拿下雅山旁的边角地,用一手好厨艺征服家人与邻里,更以 “碎碎的事儿!上天摘星星又能怎样” 的豪言,将妻子的梦想照进现实。两人的互动充满生活趣味:邱先生与同行调侃时,特意引导对方关注王蓉的功劳,一句 “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既显得意又藏深情;王蓉 “瞪了他一眼” 的嗔怪,更让夫妻间的默契与温情跃然纸上。这种 “你有情怀,我有行动” 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茶苑的一砖一瓦、一杯一盏中,沉淀为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其次是茶与文化的 “传承之缘”。王蓉对茶文化的追求,从未停留在 “喝茶解渴” 的浅层。她研读《茶经》,厘清 “荼” 到 “茶” 的字形演变,让茶的起源有了文献支撑;她拒绝将茶仅视为 “休闲养身” 的载体,转而以 “幸福茶道” 为理念,将茶道与现代生活结合 —— 中秋茶会上,古琴《秋风辞》与佳茗相伴,让古代雅集的意境重现;百姓大舞台上,传统服饰与娴熟茶艺结合,让茶文化走进寻常百姓。更难得的是,这种传承并非固守传统,而是带着创新的勇气:她精选古树普洱、陕西紫阳富硒茶等,让不同地域的茶品诉说各自的文化故事;茶苑的红木雕梁画栋可整体吊装,既保留古朴韵味,又兼具现代灵活性,这种 “传统为体、创新为用” 的态度,让茶文化有了当代生命力。
最后是茶与时代的 “联结之缘”。蓉园茶苑的 “缘”,早已超越乌鲁木齐的地域边界,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场域。意大利旅行家维娜・卡玛洛塔在此品茶听故事,让茶成为丝路友谊的媒介;西工大哈萨克斯坦分校的活动中,茶道与自由体操 “一静一动”,将丝路精神以具象形式呈现;中共萨依巴格区委统战部的感谢信,更点明茶艺表演 “搭建各民族交流融合桥梁” 的价值。此时的 “茶”,已不再是私人化的饮品,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民族团结的纽带,让 “茶缘” 与时代的 “文化自信”“丝路复兴” 主题相连,有了更宏大的格局。
二、人为核:鲜活群像的烟火气塑造
《茶缘》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作者没有将人物符号化,而是通过细节描写,让每个人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仿佛就生活在蓉园茶苑的茶烟缭绕之中。
王蓉的形象是 “温雅中藏着坚韧”。她 皮肤“白细粉嫩”性情“温文尔雅”,却有着对茶文化的执着:为厘清茶的起源,主动向业内大咖请教、研读《茶经》;为打造茶苑,融合古典与现代美学;面对 “大热天喝热茶” 的疑惑,她以 “品茶在心境” 从容回应,尽显文化涵养。但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 “茶仙子”—— 面对邱先生的 “得意”,她会 “瞪一眼” 嗔怪;收到感谢信时,“幸福茶道” 理念更添动力,这些细节让她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气。
邱先生则是 “朴实中藏着智慧”。作者对他的外貌与言行描写极具辨识度:“四方脸盘,气色极佳”,眼睛 “笑起来直视对方”,说话喜欢讲 “我这爆脾气”,却 “像背乘法口诀” 般自然 —— 寥寥数笔,一个憨厚坦诚的形象便立了起来。但他绝非 “粗人”:工程接近尾声时,便 “智慧的大脑早就洞开”,拿下边角地建茶苑,显商业远见;用 “王蓉想图清净” 说服家人,显处事圆滑;支大桌邀请邻里喝酒,显好客厚道。他的 “智慧” 不外露,却体现在为妻子圆梦中,体现在茶苑的搭建中,更体现在 “天生一对” 的夫妻默契中。
除此之外,文中的次要人物也起到了 “衬景” 与 “拓深” 的作用。同行捶着邱先生肩头懊恼 “咋就没想到”,既凸显邱先生的智慧,也让茶苑的诞生多了几分生活趣味;著名作家黄毅在茶苑躺椅上完善《疼痛史》,让茶苑不仅是品茶之地,更成为文化创作的灵感源泉;乌鲁木齐晚报记者与王蓉成茶友,在品茶中回味 “青春与梦想”,则让 “茶道即人道” 的主题有了更细腻的注解。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却让蓉园茶苑的 “缘” 更加丰富,也让整个故事更具生活质感。
三、境为韵:生活化叙事中的文化意境营造
作为一篇随笔,《茶缘》的叙事没有刻意追求波澜起伏,而是以 “生活化” 的节奏,将茶苑的诞生、发展与影响娓娓道来,却在平淡中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意境。
文章的场景描写极具画面感,让茶苑成为 “闹中取静” 的文化空间。作者开篇便点明茶苑 “依山傍楼”—— 山是雅山,楼是 “熙熙攘攘的住宅区”,一 “静” 一 “闹” 的对比,瞬间凸显茶苑的独特气质;院内 “花花草草”“流水潺潺”,池边有假山,池内有观瞻鱼,一把躺椅立在旁,这些细节描写让茶苑不仅是一个 “喝茶的地方”,更成为 “世外桃源” 般的精神栖息地。而红木雕梁画栋 “可整体吊装” 的设计,又让这份 “雅致” 多了几分现代巧思,避免了传统园林的刻板与疏离。
叙事节奏上,作者以 “时间” 为暗线,串联起茶苑的重要节点:从茶苑的搭建,到王蓉研究《茶经》、甄选茶品,再到中秋茶会、西工大分校活动、人民公园表演,最后到收到感谢信、央视宣传片推荐 —— 时间线清晰,却不显得枯燥,因为每个节点都融入了人物情感与文化元素。比如写中秋茶会,作者没有过多描写流程,而是引用新闻报道 “味觉、听觉和嗅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既简洁又点出茶会的文化价值;写维娜・卡玛洛塔来访,仅用 “一老一小,一东一西,两颗跳动的心很快同频共振”,便勾勒出跨文化交流的温情瞬间,让叙事既有 “实” 的细节,又有 “虚” 的意境。
更妙的是,作者在叙事中巧妙融入 “虚实结合” 的笔法,让文化意境更显灵动。比如结尾处,作者畅想 “几个小菜把酒论道,极易使人产生幻觉”,“不小心穿越到王羲之时代”—— 这种略带调侃的想象,既呼应了茶苑的古典气质,又让 “茶文化” 与 “文人雅集” 的传统产生联结,让读者在现实的茶苑中,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而央视宣传片中 “茶,这神奇的东方树叶…… 用滋味传递着生活的哲理” 的台词,与王蓉的 “品茶如品人生” 相呼应,更让 “茶” 的意境从具体的空间,上升到抽象的人生哲思。
结语:茶缘未尽,文化永续
《茶缘》以 “茶” 为题,却超越了 “茶” 的本身 —— 它写的是一对夫妻的爱情,却不止于爱情;写的是一座茶苑的故事,却不止于茶苑;写的是茶文化的传承,却不止于传承。在王安润的笔下,“茶缘” 是王蓉与邱先生的 “夫妻缘”,是人与茶的 “相遇缘”,是文化与时代的 “共振缘”,更是每个人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在交流中收获温暖的 “人间缘”。
文章结尾说 “茶缘,一旦续上就休想摆脱”,这既是对王蓉与邱先生茶苑故事的总结,也是对茶文化生命力的赞颂 —— 正如那杯香茗,初尝微苦,再品回甘,余韵悠长;而《茶缘》这篇随笔,也如一杯好茶,读时觉生活可爱,读后感文化厚重,让人在烟火气与书卷气中,读懂人间的美好与文化的永续。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