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蓉园茶苑:微小空间里的文化韧性与媒介力量
—— 评王安润随笔《茶缘》
作者:易 铭
王安润的《茶缘》看似围绕一座茶苑的日常展开,实则以蓉园茶苑这一 “微小空间” 为支点,撬动了对地域文化、丝路精神与时代命题的深层思考。当我们跳出 “人物情感” 与 “意境营造” 的常规视角,便会发现:茶苑既是物理空间的 “文化容器”,茶本身更是打破边界的 “媒介纽带”,二者共同构筑起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人间联结的生动叙事,让 “茶缘” 成为地域根脉与时代精神的具象载体。
一、空间生成:从 “边角地” 到 “文化容器” 的韧性建构
蓉园茶苑的诞生,并非偶然的商业布局,而是一场充满生活智慧与文化理想的 “空间再造”—— 它从雅山与住宅区夹缝中的 “边角地” 起步,在邱先生与王蓉的双手下,逐渐生长为兼具 “烟火气” 与 “书卷气” 的文化容器,其空间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韧性的故事。
最初,这片土地是 “极不显眼” 的存在,连家人都质疑 “哪里不能买套楼房,偏要在这偏僻之处盖房子”。邱先生以 “王蓉想图个清净” 为说辞,实则藏着对空间价值的远见 —— 他看中的不仅是土地本身,更是 “闹中取静” 的独特气质:背靠雅山的自然静谧,面朝住宅区的人间烟火,这种 “一半山水一半城” 的格局,恰好为茶文化的落地提供了绝佳土壤。此时的空间,尚是 “未完成的画布”,而王蓉则是赋予其灵魂的 “创作者”。
她将西安求学时 “把盏论天、以茶会友” 的憧憬注入空间:院内 “花花草草” 与 “流水潺潺” 复刻古典园林的雅致,让茶客暂避都市喧嚣;茶室 “温馨典雅”、画室 “古朴庄重”、餐厅 “高端大气”,功能分区里藏着对 “茶文化 + 生活” 的多元想象;尤其是那 “可整体吊装” 的红木雕梁画栋,既保留了中式建筑的古朴韵味,又兼具现代移动的灵活性 —— 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茶室 “固定不变” 的刻板印象,让文化空间有了 “流动的可能”。更妙的是池边的躺椅:它不是装饰,而是 “灵感触发器”,著名作家黄毅在此完善《疼痛史》的细节,让茶苑从 “品茶之地” 延伸为 “创作之地”,空间的文化属性由此进一步深化。
从 “边角地” 的闲置,到 “茶苑” 的成型,再到 “文化空间” 的增值,蓉园的每一寸空间都被赋予了 “韧性”—— 它不局限于单一功能,不固守传统形态,而是在生活需求与文化理想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乌鲁木齐这座 “离海洋最远的省会城市” 里,一个能安放身心、孕育文化的 “微小绿洲”。
二、茶为媒介:打破边界的 “文化联结器”
在《茶缘》中,“茶” 绝非单纯的饮品,而是贯穿始终的 “文化媒介”—— 它以自身为纽带,打破了地域、民族、中外的边界,让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相遇、共鸣,让 “茶缘” 成为跨越时空的 “联结缘”。
首先,茶是 “地域文化的搬运者”。王蓉遍访名山大川甄选茶品:既有云南古树普洱、古树红茶等 “珍稀茶品”,也有陕西紫阳富硒茶、泾阳茯茶陈皮等 “地方特色茶品”。这些茶品从各自的产地来到蓉园,本身就是一场 “地域文化的迁徙”—— 普洱带着云南茶山的云雾气息,富硒茶藏着陕西紫阳的土壤记忆,泾阳茯茶则印着丝路古道的驼铃痕迹。当茶客在蓉园品味这些茶时,味蕾接触的不仅是茶香,更是不同地域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这种 “以茶为媒” 的地域联结,让乌鲁木齐不再是 “文化孤岛”,而是成为多元地域文化的 “交汇点”。
其次,茶是 “民族团结的催化剂”。2025 年中共萨依巴格区委统战部的感谢信中,特别提到王蓉的茶艺表演 “搭建起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桥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茶香中生根发芽”。在百姓大舞台上,她身着传统服饰的茶艺表演,让各族群众在欣赏优雅动作、品味醇厚茶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文化认同;中秋茶会上,古琴《秋风辞》与佳茗相伴,不分民族的茶客围坐一堂,在 “味觉、听觉和嗅觉的盛宴” 中,感受 “心灵的洗礼”。茶的 “包容性” 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文化隔阂,只需一杯热茶,便能让不同民族的人放下疏离,在 “共品” 中实现 “共情”。
最后,茶是 “中外文化的共鸣者”。意大利旅行家维娜・卡玛洛塔的来访,让蓉园的 “茶缘” 延伸到了丝路另一端。这位 “重走古丝绸之路” 的老人,在蓉园 “被闹中取静的去处所折服”,听王蓉娓娓道来茶文化,“一老一小,一东一西,两颗跳动的心很快同频共振”。此时的茶,成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 “共通语言”—— 维娜从茶香中读懂了中国的生活智慧,王蓉从维娜的丝路故事中看到了茶文化的国际价值。这种 “以茶会友” 的交流,不是刻意的文化输出,而是自然的情感共鸣,正如维娜所说 “要把所见所闻告诉意大利人民,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在此成为 “讲好中国故事” 的温柔载体。
三、时代回响:小空间里的大命题
蓉园茶苑虽小,却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 “大命题”—— 它以 “微小空间” 的实践,回应了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如何构建多元文化共生” 等时代问题,让 “茶缘” 不仅是个人的缘分,更是时代的文化注脚。
其一,它回应了 “传统文化现代化” 的命题。王蓉拒绝将茶文化束之高阁:她研读《茶经》厘清 “荼” 到 “茶” 的演变,却不沉迷于考据;她推崇古典茶道,却创新提出 “幸福茶道” 理念,将茶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 —— 商务接待、团队建设、寿宴谢师宴的 “个性化服务”,让茶道走出 “文人雅集” 的小众圈子,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这种 “传统为体、现代为用” 的实践,正是当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路径: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文化真正 “活” 在当下。
其二,它呼应了 “丝路精神当代延续” 的命题。乌鲁木齐作为古丝路北道要冲,蓉园茶苑的 “茶缘” 恰是丝路精神的当代演绎:维娜重走丝路与茶苑相遇,是 “丝路友谊” 的延续;西工大哈萨克斯坦分校活动中,王蓉的茶道与李红杨的自由体操 “一静一动” 展现 “丝路情”,是 “丝路文化融合” 的创新;而邱先生(西安人)与王蓉(新疆人)的夫妻搭档,本身就是 “丝路两端” 地域文化的结合。这些细节都说明:蓉园的 “茶缘”,是古丝路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精神的微观体现,让丝路精神不再是历史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实践。
其三,它回应了 “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 的命题。感谢信中 “各族群众都沉浸其中”“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茶香中生根发芽”,精准点出了蓉园的社会价值。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茶文化以其 “包容性” 成为天然的 “黏合剂”—— 它不依附于某一民族的文化,却能让各民族在共同品味茶香、感受茶韵的过程中,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同。这种 “以文化人” 的方式,比说教更温柔,比口号更扎实,是民族团结工作的生动范本。
结语:微小空间的文化力量
《茶缘》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书写宏大的文化叙事,而是将所有深刻的命题,都藏在蓉园茶苑的一杯茶、一池水中,藏在王蓉与邱先生的一句调侃、一次合作中。这座 “闹中取静” 的茶苑,看似是乌鲁木齐众多空间中的 “微小存在”,却以其 “韧性” 的空间建构、“包容” 的媒介力量,成为地域文化的 “容器”、时代精神的 “镜子”。
正如王蓉所说 “爱茶人有时候品的不是茶,更似在品味人生”,《茶缘》所书写的,也不止是一座茶苑的故事,更是微小空间里蕴藏的文化韧性 —— 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杯茶、一个空间、一群热爱的人,便足以让 “茶缘” 永续,让文化的力量在平凡生活中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