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烟火气里的诗性与哲思
—— 王安润随笔《茶缘》《掼蛋刍议》的三重美学特质
作者:杨 东
王安润的随笔《茶缘》与《掼蛋刍议》,以生活为底本,却在寻常叙事中酿出独特的文学韵味。无论是茶苑里的氤氲茶香,还是牌桌上的斗智斗勇,都循着 “语言行云流水、结构圆润无痕、意蕴隽永悠长” 的脉络铺展,既藏着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也浸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堪称 “以小见大” 的随笔典范。
一、语言:行云流水见真淳,睿智机敏藏巧思
王安润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辞藻,却如山间清泉般 “清纯白净”,又似溪流奔涌般 “行云流水”,更在日常对话与细节描写中暗藏 “睿智机敏”,让文字既贴近了平凡生活,又闪着思想的微光。
“清纯白净” 是其语言的底色。王安润善用质朴的白描,捕捉人物与场景的核心特质。写邱先生,“四方脸盘,气色极佳,朴实憨厚可以延伸到他身体的每个部位”,没有华丽形容词,却让一个爽朗、实在的形象跃然纸上;说他的脾气,“喜欢讲‘我这爆脾气!’说时,非常自然,就像在背乘法口诀”,一句生活化的类比,既显人物可爱,又添文字趣味。《掼蛋刍议》里写银行干部打牌,“发放贷款般认真和细致”“牌悬在空中举棋不定”,用职业特质类比打牌状态,通俗又精准,全无晦涩感,恰如 “清水出芙蓉”,尽显语言本真。
而 “睿智机敏” 则藏在细节的巧思与哲理的暗合中。《茶缘》中王蓉解释 “大热天喝热茶不热”,一句 “品茶全在心境,只要能做到无他,茶香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魔力”,将 “茶” 与 “心” 勾连,既解读者疑惑,又点出茶文化的精神内核;邱先生说 “碎碎(小小)的事儿!别说是个茶苑,就是上天摘星星又能怎么样?”,看似随意的调侃,却把对妻子的宠溺藏在字里行间。《掼蛋刍议》更将这种 “机敏” 发挥到极致:把 “握大小王不救对家” 比作 “自私自利、无全局观念”,将 “复盘” 与 “金融工作者的严谨” 挂钩,甚至从 “大王管小王” 引申出 “正职管副职” 的管理逻辑 —— 让寻常牌局的细节,成了映照人生与社会的镜子,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二、结构:圆润无痕藏匠心,收放自如见格局
两篇随笔的结构,不见刻意设计的 “起承转合”,却如 “浑然天成的圆玉”,既 “了无痕迹”,又 “收放自如”—— 小处可聚焦一人一事,大处可延伸至文化与社会,在疏密有致的叙事中,展现出作者驾驭题材的从容功力。
《茶缘》的结构以 “人” 与 “茶” 为双线索,交织推进却毫不杂乱。明线是 “蓉园茶苑” 的诞生与发展:从邱先生拿下边角地、建茶苑,到王蓉打理茶苑、传播茶文化;暗线是 “茶缘” 的延伸:从夫妻间的 “爱情之缘”,到茶友间的 “知己之缘”,再到跨文化的 “丝路之缘”(维娜来访)、跨民族的 “团结之缘”(人民公园茶艺表演、感谢信)。文中插入《茶经》的内容,并非突兀的 “知识科普”,而是为了铺垫王蓉对茶文化的深度理解;提及著名作家黄毅在茶苑躺椅上完善作品,也不是多余的 “旁逸斜出”,而是为了凸显茶苑的 “文化气质”—— 所有细节都服务于 “茶缘” 的核心,收得拢、放得开。结尾从 “央视宣传片里的东方树叶”,落到 “五千年文化积淀融入血脉”,再以 “茶缘一旦续上就休想摆脱” 收束,从具体场景升华为文化共鸣,结构闭环完整,却无 “刻意收尾” 的痕迹。
《掼蛋刍议》则以 “牌局” 为载体,层层递进展开思想,尽显 “收放自如” 的格局。文章开篇先定调 “掼蛋是纯娱乐活动,能带来快乐就够了”,是 “放”—— 从大众熟悉的娱乐场景切入;接着聚焦 “组牌技巧”,讲 “牺牲主牌救单牌”“不拆炸弹组同花顺”,是 “收”—— 深入具体玩法;再从 “技巧” 过渡到 “配合”,以 “建国不埋怨对家”“击败银行高手” 为例,引出 “团队精神”,又是 “放”—— 从牌局延伸到做人做事;最后提到 “掼蛋救活棋牌室”“项目在牌桌上成交”“预防老年痴呆”,将娱乐活动与社会价值、民生需求挂钩,是 “收”—— 落回到生活的实用意义。整个过程 “放” 而不散(始终围绕 “掼蛋”),“收” 而不窄(不断挖掘深层价值),如剥洋葱般,每一层都比前一层更有厚度,却无丝毫生硬的 “拔高” 感。
三、意蕴:从容潇洒藏深情,隽永悠长留余味
王安润的随笔,从不满足于 “记录生活”,而是在烟火气中藏着 “隽永” 的意蕴 ——《茶缘》写的是 “茶”,实则是 “人” 与 “文化”;《掼蛋刍议》写的是 “牌”,实则是 “人生” 与 “协作”。字里行间的 “从容潇洒”,是历经世事的通透;结尾处的 “回味悠长”,是文化与人性的共鸣。
《茶缘》的意蕴,在 “茶” 与 “人” 的交织中愈发深厚。王蓉与邱先生的 “茶缘”,本质是 “爱情之缘”—— 邱先生为圆妻子的茶苑梦,拿下边角地、建茶苑,那句 “上天摘星星又能怎么样”,藏着最朴素的深情;而蓉园茶苑的 “茶缘”,则是 “文化之缘”:王蓉研究《茶经》、遍访名山大川选茶,是对传统茶文化的 “守”;推出 “幸福茶道”、举办中秋茶会,是对茶文化的 “创”;维娜来访、西工大分校的茶艺表演,更是将 “中国茶” 与 “丝路精神” 相连,让茶文化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中那封来自区委统战部的感谢信,称茶艺表演 “搭建起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桥梁”,更是将 “茶缘” 升华为 “民族团结之缘”。结尾 “茶缘一旦续上就休想摆脱”,看似写茶,实则写人与人、人与文化的羁绊,余味绵长 —— 茶会凉,缘却不散,这正是生活最动人的温度。
《掼蛋刍议》的意蕴,则在 “牌局” 与 “人生” 的对照中尽显睿智。作者写掼蛋,不止于 “技巧”,更在 “道理”:“享受过程远远大于掼蛋本身”,是对 “结果与过程” 的通透认知;“越是谅解对家鼓励对家,越能出战斗力”,是对 “团队协作” 的深刻体悟;“少一点埋怨多一些理智,会有不一样的境界”,更是对 “待人处世” 的真诚建议。文中的 “建国”,看似是牌友,实则是 “理想伙伴” 的缩影 —— 他的宽容、幽默,恰是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关键;而那些 “复盘的高手”“埋怨的对手”,则成了对照,让 “团队精神” 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最后提到 “掼蛋救活棋牌室”“不掼蛋不吃饭”,并非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指向 “大众文化需求” 的深层观察 —— 一项娱乐活动能成为 “生活风景”,正因它承载了人们对快乐、友谊、协作的渴望。这种 “以小见大” 的写法,让随笔超越了 “娱乐评论” 的范畴,成为一面映照人生与社会的镜子。
结 语
无论是《茶缘》中氤氲的茶香,还是《掼蛋刍议》里热闹的牌局,王安润都以 “行云流水” 的语言、“圆润无痕” 的结构、“隽永悠长” 的意蕴,将寻常生活写出了诗性与哲思。他的随笔,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细腻的温度;没有刻意的哲理,却有自然的通透 —— 恰如一杯清茶,初品是生活的滋味,再品是人生的回甘,这正是其随笔最动人的魅力。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