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当现代社会被焦虑、抑郁等心理困境缠绕,我们往往将目光投向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然而,在东方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早已蕴藏着一套关于“心”的完整认知体系。
作者彭一平先生的《东方心理学理论基础》一文,以独特的视角剖开这层文化肌理——从《大学》“明明德”的修心路径,到《孟子》“求其放心”的归心之法,将儒家经典与现代心理问题相勾连,用“识”的运作机制解读心理疾病的根源,更对比东西方心理学对“意识”的认知差异,为当代人寻找心灵解药提供了全新思路。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东方文化智慧的深度挖掘,更是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它提醒我们,在追逐西方理论的同时,本土文化中的“心学”传统或许正是解开当下心理困境的关键钥匙。
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为自身的心灵成长与心理健康探索出一条更贴合东方语境的道路。(364字)

【前言】
该文章属于学术随笔(或理论评述类散文),以东方文化经典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视角解析理论基础,兼具学术探讨的严谨性与随笔的思辨性。(73字)
【散文】
东方心理学理论基础
作者:彭一平/陕西宝鸡
近些年,《东方心理学》《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东方语境下的心理疗法》等著作的出版,使东方心理学逐步浮出水面,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东方文化以中国、印度、日本、朝韩等为代表,其中又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中国文化以儒道释为基础,儒道释以儒家为基础,儒家以四书基础。那么我们通过四书来看一看,他们与心理学到底有什么关系?
一、《大学》
《大学》开端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句不仅是《大学》总纲,也是儒学总纲。德,就是心。因心无形无相,而德是心的行为表现,所以常用德行表示一个人的心。明明德就是要把光明的德行显发出来。抑郁症、焦虑症就是明德不明的表现,大学之道就是让明德复明的方法,也就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东西方文化都有意识这个概念,但对于识,有个学科叫唯识学,专门研究识。
识,就是心的作用。人的整个活动都是识在起作用,针对不同的器官和不同的认知状态,识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唯识学对识阐释得很清楚,为便于理解,先将识与电作个类比。电作用于冰箱,会制冷;作用于电暖器,会发热;作用于风扇,会生风;作用于灯,会发光。可见,同样的电进入不同的设备,作用是不一样的。同理,识作用于眼,叫眼识,能看;作用于耳,叫耳识,能听;作用于鼻,叫鼻识,能嗅;作用于舌,叫舌识,能尝;作用于身,叫身识,能触。意识则是通过收集这五识的信息来识别事物,又称第六识;对事物产生喜好或厌恶等情感称第七识;将这七识的印象存储起来称第八识,通俗讲叫记忆系统。
再看西方心理学,他把眼、耳、鼻、舌、身的作用归为器官的感受,称为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分类及概念在西方心理学著作中不太一致,有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等,其概念较复杂,不再赘述。
心理疾病,毫无疑问就是“识”出了问题。《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知至(第六识)、意诚(第七识)、心正(第八识),就是心理的转变过程,可见这种心理治疗才是从根本上下手。

二、《中庸》
《中庸》开端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心之体;命,心之用。体用和合,称为性。率,遵循;道,路也。率善而行,即君子之道;率恶而行,即小人之道。恶无不尽,善无不圆,名为修道。故天,指心的本体;命,指心的作用。从不同角度对心进行表述。
三、《论语》
《论语》开端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古通悦,表示喜悦。此处为何不用乐呢?悦是从内心涌出,如汩汩泉水,与外境无关。当人被某一问题长期困惑缠绕,甚至抑郁焦虑时,某日从经典中忽尔大悟,心开意解,这便是悦,它能持续,能独自玩味,有时还哑然失笑。乐是因外部环境刺激导致,如吃美食喝美酒很乐,若没如愿可能很失望,若不节制又会酗酒生事乐极生悲。可见悦与乐有着天壤之别,也足见经典的用词之考究。

常听人开导抑郁症患者,多出去走走,听听音乐,旅游旅游,与好友常聚聚。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可人生哪有不散的宴席,短暂之乐过后,可能是加剧的落寞,更深的抑郁。古人知道唯有读圣贤书方有喜悦,方有真乐,谚语所谓:“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若从1912年,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从国家层面废除儒家经典的学习,至今已110年,恐早已不是“面目可憎”,而是如钱穆所说的“当入疯人院”。当今的抑郁症,不就是精神疾病吗?过去通俗称为“疯子”。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时期,西方文化同时传入中国,学者龚自珍敏锐洞察到,如此下去,举国将病,于是著《病梅馆记》警示国人。如今学生成为抑郁症重灾区,正是其应验。
论语这句话的本质,是告诉人们,喜悦的源泉,唯有学圣学贤,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自然就会驱散抑郁焦虑情绪。

四、《孟子》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世人多以为是把心放下,当然此解也不算错,但却不是孟子的本义。放心,指放出去的心。求其放心,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找回来。孟子恐人不解,作了一个比喻,过去家中都会养鸡,有时鸡会跑出去,主人去把鸡找回来,这叫求其放鸡。人也如此,心总是往外跑,做学问就是把跑出去的心找回来。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心到处乱跑,即《大学》所说:“心不在焉”。心理疾病患者为何感到恐惧害怕,就是不知道心应安放何处?放在哪里都感到不合适,心总是悬着,这叫提心吊胆。《大学》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意思是鸟都知道止栖在山林中,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事实上人有时真不如鸟。比如生养孩子,先要备孕,找最好的医院孕检生产,最佳的饮食,最好的托儿所、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最理想的职业,最中意的配偶……一切都要求完美,何为最?家长与孩子同时把心提在空中,四处张望寻觅“最”在哪里?结果一下找了几十年,心已不会安住,苦了家长,害了孩子,虽没输在起跑线,却早早耗尽生命能量,只能躺平。这是当前最典型的社会现象,虽国家层面已下决心纠正,但广大民众已积习难返,只要孩子没倒下,家长就不会警醒,所谓:“只要不死,就要死学”。如今若让谁的孩子读读传统经典,家长虽觉是好事,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两道算术题,宁可求术,决不求道。
中国古代教育,8岁至15岁小学,主要是学习儒家典籍,进行人格的树立。15岁后分流,少部分进入太学,走科举之路,成为国家公务员。其余则是职业教育,去当学徒,拥有一技之长,同样为国家做贡献。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由此可见,古人均是,先学道,后求术。有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故儒学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今后的学术研究,职业技能奠定基础。所以儒学是从根本上预防了心理疾病的发生。
人的一生,有生老病死种种困惑烦恼,儒家着重在生存之道,道家着重在益寿延年,佛家着重在消除烦恼。可见东方心理学,把人生各个方面的心理应对方法,阐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完整的生命说明书。这一切都来自于对“心”的体、相、用的认识,这就是东方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西行者,2025年秋于宝鸡。
(2482字)
共2931字 2025年11月4日于宝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