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生活也乐哉
作者/张华应
审核/徐丽华
主播/小雨点儿
总编/李淑林

晨光刚漫过阳台的绿萝,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金光,耳畔便传来大孙书包拉链的轻响。我连忙拎起早已备好的温水杯迎上去,指尖触到他校服上带着的晨露凉意——这便是我退休生活的寻常开端,没有了原有教育岗位上备课、评课的紧迫催促,也少了批改作业到深夜的疲惫,取而代之的,是祖孙间流淌的细碎温暖,简单却动人。
接送读小学的大孙上下学,是我雷打不动的日常。校门口的梧桐树从抽芽时的嫩黄,到盛夏的浓荫蔽日,再到秋日的满枝金叶,我陪着他走过四个春秋。路上的二十分钟,是专属我们的“悄悄话时间”:听他眉飞色舞地讲课堂上被老师表扬的小得意,说自己画的手抄报得了班级第一;也听他皱着小眉头抱怨数学应用题的小烦恼,吐槽同桌偶尔的小调皮。遇上阴雨天,我撑着超大号的黑伞把他护在身前,看雨水顺着伞沿织成水帘,打湿了我的裤脚,却淋不湿他叽叽喳喳的好心情。而10个月大的小孙,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我则成了儿子儿媳的带娃助手。常常坐在客厅的爬爬垫旁,举着彩色摇铃逗他笑,看他圆溜溜的眼睛跟着摇铃转,嘴角咧开露出没长牙的小牙床;或是弯腰扶着他的腋下,看他攥着我的手指摇摇晃晃地慢慢站稳,又突然一屁股坐在垫子上,自己咯咯地笑得直拍手,听他发出不成句的“咿呀”声,那份从心底涌上来的柔软欢喜,比当年拿到市级优秀教师表彰还要熨帖人心。
手机渐渐从生活里的“必需品”变成了“调味品”,刷短视频、看新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清晨的问候与走路的点赞,仍是我与旧友间不变的默契。退休近九年,通讯录里几百个联系人,常联系的不过几十人,却都是经得起时光筛选的知己。他们中,有当年在学校一起熬夜改教学方案、对教育理念观点总能不谋而合的老同事,有曾经一起带学生参加竞赛、分享教书育人心得的老友,还有闲时一起旅行、遇事能说句掏心窝话的挚友。我们的交往从不是酒桌上的推杯换盏、热闹喧嚣,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通透与纯粹,没有职称评定、利益牵扯的纷扰,只凭一份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我习惯每天清晨六点半,给他们发句带着暖意的“早安”;傍晚散步回来,看到他们朋友圈里的走路步数,也会随手点个赞,附上一句“坚持锻炼,身体棒棒”;他们亦是如此,我的每条关于带孙、写作的动态下,总少不了那几个熟悉的头像和温暖的留言。这份双向的惦念,像一杯慢火熬煮的温茶,初尝平淡,回味却满是回甘。
跟着孩子们搬到这座新城市后,远离了熟悉的老街区,我竟意外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空闲时不再是对着电视发呆,而是把带孙的趣事、对老同事的怀念、新城市菜市场里的烟火气,还有清晨公园的鸟鸣、傍晚河边的晚风,都写成一篇篇几百字的“豆腐块”短文。起初只是写在笔记本上给自己看,后来在孩子与老同事的鼓励下,投给本地报刊和网络文学平台,没成想没过多久就收到了编辑的回复,通知我的文章将在下一期发表。当每次在报纸副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文字时,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心里满是久违的成就感。那些文字陆续见刊后,还引来不少省内省外读者的留言,有人说“看您的文字,像看见自家爷爷的日常,特别亲切”,有人说“您把退休生活写活了,让我也开始期待退休后的日子”。
惊喜接踵而至,我的短文陆续获得了几个文学平台的小奖项,还被三家诗联协会吸纳为会员,时常收到采风邀请。春天跟着文友们去郊外看油菜花,金色的花海漫无边际,大家在花田里吟诗作对,你一句我一句,灵感在春光里流淌;秋天去古镇采风,踩着青石板路,听老匠人讲木雕手艺的传承故事,看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斑驳的木头上,指尖触摸着岁月的痕迹,这些都成了我笔下鲜活的素材。带着手机走在陌生的风景里拍照记录,笔下的文字也多了份自然的灵气与生活的厚度。偶尔遇到老邻居,他们会笑着问我“老张,退休了怎么还这么忙”,我总是笑着答“这不是忙,是日子有滋味,忙得开心”。
回望退休这九年,没有了职场的奔波与压力,却收获了更丰盈、更有温度的生活:有祖孙绕膝的脉脉温情,有旧友惦念的绵长暖意,还有文字与新友带来的无限惊喜。原来退休从不是人生的“休止符”,也不是青春落幕的叹息,而是换一种更从容、更自在的方式,继续感受生活的乐与真。晨起听孙言,闲时写文字,老友常惦念,新友伴采风——这般热气腾腾的退休生活,怎一个“乐”字了得。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