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故里的守望者
——退役军人黎启义与黄埔军校的故事(8-3)
文/王志平 编辑/谦坤
说起读书,黎启义特别诠释了他为何爱上阅读的原由。八十年代初,甘肃的《读者》开始发行,那时的《读者》曾一度命名为《读者文摘》。发现这款杂志,他爱不释手,不仅通读每一篇文章,连所有包括中缝里的文字都不放手,逐字逐句仔细研读、学习。在他眼里,这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高品质读物。从此,他爱上了阅读。也许是他做过历史老师,对历史研究情有独钟;整理厂史,有机会发现、浏览有关中国近现代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发生在长洲岛上尤其是离黄埔船厂几步之遥的黄埔军校有关国共合作、国共抗战等一幕幕真实的故事镜头,引发了他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
时光追溯至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60周年纪念庆典,黎启义再次被抽调做接待。21日,宋希濂、李默庵、宋瑞珂、文强、曾扩情、陈金城等近百位黄埔老校友聚首长洲岛。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间。而在人生的漫漫岁月中,却是沧海桑田。第一次零距离接触黄埔老将,黎启义从他们身上见证了教科书上无法看到的一幕。当时,黄埔一期学员、国民党高级将领李仙洲坐着轮椅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90高龄的他,双腿已经瘫痪,无法自己行走。黎启义推着他,从军校的各个角落一一漫步。60年故地重游,老人触景生情,十分激动。一路上眉飞色舞,不停地讲述着当时在军校学习时的情景。“这里的一切令人怀念,滔滔珠水,海风清新,树荫婆娑,蝉鸣雀叫,还是60年前读书上课时的模样……”他告诉黎启义,因身体不适,同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校友们并未邀请他来参加成立仪式,他得知消息时,执意要家人陪伴到了北京。这次广州的庆典活动,他不辞辛苦,不惜舟车劳顿,以轮椅为代步工具,坐船渡海,千里跋涉,终于南下。这对于一个90高龄又身手不便的老人来说,意味着怎样的艰辛啊!
黎启义聆听着老人的回忆和叙述,感同身受,边走边想象着军校师生们当时的生活学习场景。但他不能完全理解也无法追问老人为什么一定要到黄埔来,直到老人颤巍巍、热泪盈眶地说了一句当时在黄埔人中流传的话语:“生我者父母,育我者黄埔!”黎启义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在黄埔船厂招待所餐厅里,国共两党的将士们共进午餐,以水代酒,摒弃前嫌,握手言欢。“来来,大家起立,把酒杯端起来,干了它!”宋希濂率先向在坐的将帅们发起酒令。由于蒋介石不沾烟酒,大家以水代酒,充分体现了对他的尊重。一瞬间,仿佛时光停滞,那些过去了的恩怨被眼前的一幕彻底颠覆。
“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孙中山总理纪念碑前的平台上,云集了参加活动的黄埔校友。他们有的来自美国,有的来自宝岛台湾、北京、山东、广东等祖国各地。其中有宋希濂、李默庵、宋瑞珂等一批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包括程子华、阎揆要、郭化若、曹广化、左洪涛等出身黄埔的共产党员。昔日走出校门分道扬镳、在战场上刀枪相向的同窗学友,在浴血奋战、刀光剑影远去之后,又相聚在一起,老人们垂首肃立,手拉手,老泪纵横,齐声唱起了黄埔军校校歌。没有人指挥,歌声是那样整齐宏亮。在这里举行纪念仪式,要登上101级台阶,李仙洲身高一米八以上,100多公斤,他不要人搀扶,执意要自己走上去,向孙总理纪念碑致敬。黎启义和几个同伴一起,撑着他的腋窝,一步一步慢慢挪上去。站在平台上的校友们都鼓起掌来,并齐声高喊“加油!加油!”“来来,拉兄弟一把!”群情激昂,为李仙洲加油鼓劲,场面十分感人。歌声响起,李仙洲推开轮椅,要站起来,黎启义连忙上去搀扶。他感到,老人的身体在微微发抖,浑身的血都在沸腾。“我深受感动!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对长洲黄埔这块热土,对黄埔军校及黄埔军人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黄埔精神!我对黄埔军校的将帅们由衷的敬佩,对黄埔的历史产生了‘必须从头学习、弘扬’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