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期
思考与文学
作者:班京
诵读:阳光
编辑制作:小格
思考与文学
作者:班京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震云曾经说过,文学是生活,生活是文学,而我要说,文学是对生活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哲学,是思考成就了哲学,哲学又是文学的底色。
文学若只是文字的堆砌,便如无魂的雕塑,徒有形态而无生气。思考,恰是赋予文学生命的灵魂之光,它让白纸黑字挣脱符号的桎梏,成为照见人性与世界的镜子,也让文学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有叩击心灵的力量。
没有思考的文学,不过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当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绝非简单描绘眼前景象,而是带着对社会不公的刻骨追问——为何同一片天空下,有人奢靡如彼,有人冻毙于此?这种对贫富差距的凝视,让诗句超越了时代,成为永恒的社会寓言。倘若没有对现实的深沉思考,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便只剩狂傲的空壳,正是对人格尊严的坚守与对世俗压迫的反抗,让这声呐喊穿透千年依然振聋发聩。
思考让文学突破表象,抵达存在的内核。卡夫卡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若仅停留在“人变虫”的奇幻情节,便与志怪故事无异。但他在荒诞外壳下追问的,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异化:当人被生存压力榨干精神,当亲情在现实面前变得凉薄,我们与那只甲虫又有何异?这种对“存在本质”的思考,让《变形记》成为剖析现代性困境的锋利手术刀。同样,《红楼梦》的伟大,不只在于大观园的繁华与凋零,更在于曹雪芹借家族兴衰追问的永恒命题——繁华如何成空?真情如何在世俗中挣扎?这些思考让一部小说成为一部关于“人性与命运”的恢弘史诗。
对读者而言,文学的价值更需通过思考得以实现。未经思考的阅读,如同囫囵吞枣,尝不到文字背后的甘苦。读《哈姆雷特》,有人只看到王子的犹豫,有人却在“生存还是毁灭”的叩问中,照见自己面对选择时的挣扎;读《百年孤独》,有人困于复杂的人名,有人却在马孔多的兴衰里,读懂孤独是人类共有的宿命。思考让读者与文本对话,让他人的故事成为自己的镜鉴,让文学从“别人的文字”变成“自己的精神养分”。
文学因思考而深刻,因思考而连接古今。它不是供人消遣的玩物,而是人类用文字搭建的精神道场——在这里,我们追问意义,反思自我,理解他人。思考,让文学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文字中找到共鸣,也让文学始终保有唤醒灵魂的力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