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热议《伍贺村农耕文化收藏舘》
刘向东(辑录之一)
编按:
蓝田玉山镇伍贺村《农耕文化收藏舘》挂牌仪式,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出奇好评。县电台、省沐心阁文学社、冯广婷先生几多美篇,接二连三报道,很丰富,很高端,很感人。同时收到诸多文朋师友的好评,本台将选录部分点评,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一、赞农耕文化收藏舘
刘惠民
斑斓的农具承载千年智慧,陈列的展品铭记历史过往。农耕农具就是鲜活的教材,展厅便是生动的课堂。这些农具不仅验证了古人扎根土地的情怀,也是村庄记忆的载体。它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农耕文化的传承,也将浸润着今人不忘农耕文化的守护,让农耕文化绵延不断地激发今人的情怀。
伍贺村10月29日的农耕文化收藏舘揭牌仪式,在文化名流的捧场喝彩中,圆满完成,它将成为文化人士笔写春秋的实物考证,也将为中小学生提供研学的资料,让大家鉴往知今,了解生活,很有现实意义。
2025.11.1
(作者系县邮电局原办公室主任,著名作家)
二、农耕文化舘漫记
一一旧时光与新墨香的相遇
陈忠勇
几天前,受钱胜利发来的邀请,10月29日,跟随东川至友刘惠民一行急急火火踏入伍贺村贺掌民农耕文化舘,舘内物藏众多,仿佛一脚跨进了岁月的门槛。墙角立着的犁铧锈迹斑斑,木犁的把手被岁月磨得光滑,竹编的箩筐还留着谷物的余温——这些沉默的农具,是祖辈们躬身土地的印记,藏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烟火智慧。
转身间,现代书画与文化新著映入眼帘,笔墨间既有田园风光的写意,也有对农耕文化的当代解读。旧农具的厚重与新作品的灵动在此交融,让人忽然懂得:农耕从来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能在时光里生长的文化根脉,在过去滋养生活,在当下绽放新的光彩。
今日再读刘向东老师美文,更知建舘不易。一群热爱农耕文化和现代书画的文化友人,更是忙于写书绘画、赠书,丰富舘藏,用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为这份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他们不计辛劳地打捞旧时光的碎片,又以当代视角赋予其新的表达,让农耕文化舘不仅是陈列旧物的空间,更成了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桥梁,这份热忱与坚守,更让舘内的每一件藏品、每一幅作品都有了温暖的生命力。
2025.11.1
(作者系资深的电台记者、作家,著书多部)
三、【农耕文化,是一种精神追求】
邵可朗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在四季轮回的耕作中,人们逐渐领悟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天人合一”,这种理念并非抽象的哲学空谈,而是渗透在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播种与收获之中。
清晨的田野上,露水未干,粮民已经扛着锄头下地。他们不急于动手,而是先观察土地的状态,感受风的方向,仿佛在与大地对话。这种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他们相信,顺应自然的节奏,才能获得丰饶的回报。
农耕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心灵的修行。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中,人们学会了耐心与等待,也懂得了感恩与敬畏。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天地的馈赠与辛勤劳作的结晶。这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构成了我们民族最朴素也最深邃的精神追求。
如今,尽管科技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依然值得我们珍视。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应忘记脚下的土地,也不应忽视与自然的联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
2025.11.3
(作者系草根作家,著有《风雨沧桑人生路》)
四、事后补谢
贺掌民
老家阴雨连下45天,终于放晴了,就选阴历9月9日重阳节开会,举行《蓝田伍贺村农耕文化收藏舘》掛牌庆典仪式。一百多人参加,锣鼓喧天,鞭炮炸响,很是热闹。
当然,这热闹与老同学们倾情助力是分不开的。刘向东、邵尊成、周喜民等朋友要求把《收藏室》改成《收藏舘》。我便向刘弈求助另写、另做。他是《蓝田县书协》副会长,其字别具风格,名扬四方。但近因盖楼,拆掉后屋,整个客厅成了过道,工人搬运材料不时穿过,建筑的敲打声振耳欲聋……根本没有写字条件。但这个老同学还是按时发来了。如果没有老同学的情谊,他不会动笔的。在老情谊的驱使下,他主动联系县电视台派记者前来采访。刘向东在县委和政府机关工作了几十年,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一会儿一个金点子。那些影响省内外的文化名人都是他邀请的,使庆典活动更有份量。他精心准备的发言稿,语句短,多重叠式,再加上富有激情,使他的发言最精彩。周喜民自告负责联系、买炮、租车前来,都不让我操心。邵尊成热心肠,人脉广。每次活动的成功,都是他热心耐心的结果。这次也一样,他竟召集17人联名祝贺。邵尊成多才多艺,能文能诗,能书能画,他加班画了幅盛开的牡丹,找熟人加急裱好,由17个参会的老同学结队送来贺匾助兴。
更令我感动的是周喜民老伴,她从山东特意赶回,一到西安视力模糊了,她给周打个电话,就直接坐班车来伍贺村了。还有正在住院治疗的张养志,毅然拔掉针头,让儿子开车送来会场。
(作者系新疆报刊总编,本舘主人公)
辑录:刘向东
编辑简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