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半入江风半入云》
踏入茶博物馆时,晨光正斜斜地穿过木格窗,照在那些蒙着岁月包浆的茶器上。空气里浮动着陈年茶饼的暗香,像某个未说完的故事在轻轻呼吸。我站在“茶行万里”的展板前,看那条以茶叶铺就的贸易路线如何从九江延伸,穿过蒙古草原,抵达遥远的圣彼得堡。玻璃柜里一片1905年的宁红茶标本,蜷缩如蝶蛹,却曾让欧洲贵族为之倾倒。忽然想起陶渊明那句“木欣欣以向荣”,这些沉默的茶叶何尝不是如此?在恰当的时节萌发,经过杀青、揉捻、发酵,最终在滚烫的泉水中重新舒展,完成生命的闭环。
登德化楼已是晌午。这座复建的城楼保持着宋式建筑的疏朗大气,飞檐如鹏鸟展翅,将半座九江城拢在翼下。凭栏远眺,现代楼宇与老街巷陌交错铺陈,恰如不同声部的交响。楼内陈列着浔阳千年文脉的碎片——江州司马的青衫剪影、周敦颐的莲池手稿、李白的庐山诗壁拓片。最动人的是一组老照片:1920年的九江码头,挑茶工背着高过人的茶包,在跳板上踏出稳健的节奏。那时他们不会知道,自己正参与着世界贸易的宏大叙事。而今站在此处,看长江如青绸迤逦,新城区的玻璃幕墙映着流云,恍然明白:所有欣欣向荣的草木,都需要涓涓始流的泉水滋养,这泉水既是地理的恩赐,更是人文的绵延。
琵琶亭临江而立时,夕阳正把江面染成古铜色。亭中石碑刻着《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墨迹被岁月磨得温润。想象那个秋夜,被贬的诗人在这里听见琵琶女弹奏,那弦音里既有“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也有“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滞涩。此刻江风掠过亭角铜铃,与远处九江大桥的汽笛声叠在一起。这座公铁两用桥如银梭般编织着南北交通,桥下万吨货轮拖着粼粼波光,恍若琵琶女仍在拨弦,只是曲调已变成新时代的进行曲——集装箱码头的吊臂起落如律动,高铁站里人流织成五线谱,连快递小哥的电动车都成了跳跃的音符。
暮色渐浓时,我在江畔长椅坐下。看航标灯明明灭灭,想起白日所见的茶山、古籍、古亭与新城,忽然了悟陶渊明那句诗的深意。木之欣欣向荣,从来离不开泉之涓涓始流。这江水千年来滋养着茶山,运送着茶叶,更承载着无数琵琶曲般的人生故事。而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茶园的种植、桥梁的运维、甚至琵琶曲的创作,但那份对美好的向往始终如涓涓清泉,在时代的岩层下静静流淌。
夜航船的灯火在江心摇碎成星子,半入江风半入云。这飘渺之境,不正是我们身处时代的写照?一半扎根于厚重的土地,一半翱翔在数字的云端。而那些忧思——关于传统的式微,关于变迁的阵痛——也如琵琶的泛音,轻轻回荡在繁荣的主旋律里,让这曲时代交响愈发丰沛而真实。
江水长流,新芽永远在旧枝上萌发。
向荣抒怀
2025年11月5日
---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寻觅根脉
——评糜向荣散文《半入江风半入云》
糜向荣的散文《半入江风半入云》是一篇意境深远、构思精巧的文化随笔。作者以九江一日游踪为经,以千年文脉与当代变迁为纬,编织了一幅“半入江风半入云”的飘渺而真实的时代画卷。文章不仅是对一地风物的描摹,更是对文化传承、历史流转与生命哲思的深沉咏叹。
一、 精妙的时空结构与意象交响
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清晰的时空流转与精密的意象对位。
· 空间移动线:作者的行踪构成了文章的主线——“茶博物馆→德化楼→琵琶亭→江畔长椅”。这四个空间节点并非随意选择,而是分别承载了不同的文化象征:茶博物馆象征物质的流通与文明的对话;德化楼象征历史的俯瞰与文脉的汇聚;琵琶亭象征艺术的共鸣与情感的沟通;江畔长椅则成为个人沉思与哲理升华的终点。
· 时间流转线:从“晨光”到“晌午”,再到“夕阳”、“暮色”,最后至“夜航船”灯火,一天的光影变化为全文铺就了细腻的情感底色,时光的流逝感与历史的永恒感交织在一起。
· 核心意象的对位:文章标题“半入江风半入云”是全篇的文眼,它源自杜甫诗句,在此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 “江风”:代表着厚重、传统、具象的“土地”。它具体化为长江、茶叶、古亭、青衫、老照片等承载历史记忆的物象。
· “入云”:代表着轻盈、现代、抽象的“云端”。它具体化为新城幕墙、高铁、人工智能、数字流等象征当代发展的元素。
这种“半…半…”的结构,并非割裂,而是交融。江上的汽笛与亭角的铜铃共鸣,琵琶女的古曲与集装箱码头的律动叠印,完美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如何在当下中国水乳交融。
二、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命哲思
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对陶渊明诗句的化用与升华:文章以“木欣欣以向荣”起兴,用于形容茶叶的生机,并由此生发出“所有欣欣向荣的草木,都需要涓涓始流的泉水滋养”的感悟。在结尾,这一哲思得到深化:“木之欣欣向荣,从来离不开泉之涓涓始流。”此处的“泉”已从自然之水,升华为人文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绵延不绝。正是这看不见的“泉水”,滋养着中华民族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2. 对《琵琶行》的互文与转译:作者在琵琶亭的沉思是全文的情感高潮。他将白居易笔下个人际遇的“幽咽”与“激昂”,转译成了整个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昔日琵琶女的弦音,在作者耳中变成了“新时代的进行曲”——吊臂、高铁、电动车都成了跳跃的音符。这一大胆的联想,巧妙地将古典文学中的个人悲欢与当代社会的集体奋进连接起来,赋予了古诗词以崭新的时代生命力。
三、 诗性的语言与沉稳的节奏
散文的语言极具诗性美。开篇“陈年茶饼的暗香,像某个未说完的故事在轻轻呼吸”,将嗅觉通感于叙事,意境悠远。“茶叶蜷缩如蝶蛹”,比喻精妙,既写形状,更暗含破茧重生、生命绽放的深意。写德化楼“飞檐如鹏鸟展翅,将半座九江城拢在翼下”,气势磅礴,兼具古意与动感。
全文节奏沉稳从容,如同江水的流淌。从博物馆的静观,到城楼的远眺,再到亭中的怀想,最后归于长椅的静思,情绪由沉静渐至开阔,再转入深邃,张弛有度,引导读者一同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漫游。
四、 忧思与展望并存的现实关怀
文章的主调是昂扬的,歌颂着“欣欣向荣”的时代图景。但作者并非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繁华背后的“忧思”——“关于传统的式微,关于变迁的阵痛”。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感伤,而是将这些忧思比作“琵琶的泛音”,认为它们“轻轻回荡在繁荣的主旋律里,让这曲时代交响愈发丰沛而真实。”这种辩证的思考,使得文章的立意更为厚重和可信。
结语
《半入江风半入云》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它成功地将个人体验、历史钩沉、文化哲思与时代观察熔于一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宏阔的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根植于传统、翱翔于未来的中国镜像。结尾一句“江水长流,新芽永远在旧枝上萌发”,既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传递了一种从容的历史观与发展观:时代巨变,江水永恒,生命与文化正是在这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得以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