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风吹竹叶传秋声
肖本安
导游说,中国的毛竹看浙江,浙江的毛竹看安吉,安吉的毛竹则就是看中国大竹海。
其实,安吉附近的景点很多,有神秘部落、藏龙百瀑、天下银坑、江南天池和浙北大峡谷,还有荷花山、灵峰寺、芙蓉谷、九龙峡和中南百草园。然而,专就赏竹,却首推中国大竹海。
还未到天荒坪,一路已遍地碧青。或许是雨水的洗涤,五鹤的山上更是一片翠绿。从车窗里望出去,随着山势逶迤,成片的竹子随风摇曳碧浪翻腾,铺天盖地就是一个竹的海洋,竹的世界。一阵阵秋风吹着细雨,不断地给它们输送水分和营养,催生和助长这些绿色的精灵。一望无际的竹林,层层叠叠的绿浪,所有的生命都在欢快的舞蹈和疯狂的生长。
向乡人打听村名由来,方知与观音菩萨有关。原来唐时曾有一秀才来此避难,所生五女为救众生日夜挖泉,感动菩萨抖枝洒露,又令五僧施药后化鹤西去,故名。
这里是典型的盆地,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一年四季阴雨连绵,植被条件优越,极易毛竹生长。
“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是明朝甘元鼎笔下的安吉。
有人曾用“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形容其春机勃勃。又用“一林绿初满,日在其隙中。虽无临其媚,时鼓瑶涧风”刻画其夏日清凉。更用“箭杆万顷抚彩云,峡谷披青泛碧波”来抒发对其在秋风潇瑟中迎风挺立笑傲万物的赞美。而入冬后,雪拥翠筱,“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则又是一番景致。
据说,景区内的毛竹有666.5万平方米,占山林面积近90%。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把竹子当做衣食父母,日日夜夜守护着它们,祖祖辈辈和它们相依为命。
竹子的生长速度十分惊人,在最旺盛的时期,一夜之间即能拔高一米。无怪乎天天月月年年,这里的竹子都是遮天蔽日,浩瀚绵延,青翠欲滴,风雅幽丽。
从地图上查,这里应属湖州,距杭州也不过58公里,然而风景风情和风格却迥然相异,城乡泾渭分明。
清时,文人王显承曾作《竹枝词》,曰:“遥怜十景试春游,东岭迢迢一径幽。记得碧门村口去,蓝與轻度到杭州”。虽是轻描淡写,却也让人遥生向往频生遐思。
走进中国大竹海,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巨大的金字牌楼。穿过牌楼,迎面而来的是满目秀竹。在群山环抱下,“修竹拂云当户耸,暗泉鸣玉绕亭飞”,峰峦叠嶂,碧波荡漾,铺青迭翠,摄人心魄。
走过以竹海命名的长廊,瞻仰过五女泉,顺着景区公路向上,渐渐步入竹海。踏着遮蔽在竹林中的石阶拾级而上,两侧都是挺拔俊秀的翠竹,漫山遍野竟不见一棵乔木。蒙蒙细雨中,万顷苍翠只见遮天茂叶遍地高竿。一根根直耸云霄的青士挑着绿叶簇拥在一起,参差交错摇翠播绿涤荡情怀。
停步细看,泛着亮光的竹竿上显露着丝丝竹纹,每一个竹节上都似乎喷薄着活力。用手一量,直径10余公分的青竹竟比比皆是,逾过的亦不少见。往前走,高18.1米眉径21寸重达68公斤的老竹王尚存遗址,高12.2米眉径17寸的新竹王却又在成长之中。
抬头前视,脚下的小路正迂迂回回攀攀缘缘隐入青翠,山腰上一座尖顶飞檐的小亭却若隐若现掩映其中。一缕清澈细密的小流,不知是从何处析出的精华,从山脚下喷涌而出。
印象中,竹子的生长周期好像并不太长。安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湿度环境,却又导致了它的速生与爆发。

我性淡泊从小喜竹,因而路上常常逗留细加观赏。老伴虽患“三高”却爱操劳,一路上主管全家后勤。儿子儿媳年轻跑前跑后负重摄影,小孙女则蹦蹦跳跳欢喜若狂。竹林里清风阵阵宁静幽远,空气既湿润又新鲜,饱含大量负离子的天然氧气,像一剂灵丹妙药,不仅拂去了众人胸中的浊气和身上的疲劳,而且还激发出大家无尽的柔情和活力。

大半个小时之后,便登上了山顶。
山顶上的观竹楼共分五层,顶层的望竹台上挤满了观景的人群,人们多拿着相机或是手机拍照。沐浴着细雨长风瞩目远望,宛如置身于波涛汹湧的大海之上。眼前所有起伏的山峦都被碧绿的毛竹覆盖,四周都是连绵不断和俯拾皆是的的绿波碧浪。一片片或浓或淡的云雾,像一层白色的薄纱,升腾和弥漫于天际或远山之中,轻轻地慢慢地分合聚散。青翠欲滴的竹海与缠绵遼绕的雾岚,不断地移动和变幻。一瞬间,天地似乎形成了一体,流光溢彩,云蒸霞蔚,天人合一,恍如仙境。年轻时尚的女人们还在不断地惊呼,忠于职守的男人们却正在忙着取景。
恍惚间,我突然想起了电影《卧虎藏龙》。
或许,当初玉矫龙和李慕白手持飞刀玄剑在竹海上空飞腾穿梭的镜头正取于此。
不知李安导演有何神术,竟从美国找到了这里,并把这美如画图的安吉竹海搬上银幕呈现给了观众。
往回走,又看到“五女泉”。据说,“五女泉”的泉水乃从潭池中间的泉眼涌出,富含各种矿物质。而泉的北面则是影视拍摄基地,《像雨像雾又像风》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而首先发现并挖掘出大竹海这个功能的,则首推李安。
看了一天竹,爬了一天山,竟并不觉疲累。尤其小孙女,仍像刚进园时一样兴高采烈逸趣横生,一再缠着她爸爸妈妈取景摄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爱竹的直而有节和清静淡泊。宋人徐庭筠曾以诗“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赞竹,清时郑燮曾用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志,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以诗“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表达其对竹的钦敬。
我亦爱竹。只是,在北方从未见过如此粗、青、高、大的竹,更没有看到过如此宏大浩瀚的竹海与竹林。进入中国大竹海,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提升了认知。安吉竹海,使我的思想与境界有了新的升华。
作为游历者,或许我也应该以竹为题吟首诗。尽管,随兴即赋,粗陋不堪。然而,却是发自内心。
秋日咏竹
天生直节好向阳,
不求追云乐冰霜。
谁叹沁骨生来瘦,
再看石床老更刚。
是为记。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