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烟》(微小说)
文/雁滨
昨天,11月5日,周三。一场二十四人的研讨会,空气里漂浮着学术性的严谨。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来自大学的女博士,研究雕塑,名叫燕晶
她的发言声音不大,平和,每个字都像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磨,条理清晰。我注意到她方形的脸廓,短发,显得异常精干。一身蓝牛仔裤、黑上衣、黑皮鞋,简约得像一块未经过多雕琢的原玉。
研讨会结束,午餐时,我们被安排相邻而坐。寒暄几句,话题刚在艺术的边缘交流。这时,她做了一个与我初见她时的文静印象略有出入的举动——她很自然地从衣袋里取出了一包烟。是南京牌,金黄的烟盒。
更让我意外的是,她先递了一支给我。我稍怔,接在手中。她已自然地取出一支,衔在唇间,动作流畅,没有一丝刻意。打火机“咔哒”一声,一缕青烟袅袅升起,模糊了她几分清俊的轮廓。我也点了火。
那支烟,像一枚无形的钥匙。烟雾缭绕中,先前会议桌上公式化的距离感被悄然驱散。我们聊雕塑的材质与灵魂,聊创作中的困顿与狂喜。她的见解,一如她的烟雾,沉稳中带着穿透力。气氛很快变得热烈。
临别时,她发出邀请:“有空可以来我的工作室看看。”我们互加了微信。她的微信头像是一个抽象的轮廓,签名栏写着:“古意又巧思,诗意中雕刻。”
后来,我看她的那签名下的图文,似乎都在诠释着这句话。我想起那支南京烟,那阵共享的烟雾,以及烟雾后面,那个既沉静又热烈,既传统(古意)又个性(吸烟)的复杂灵魂。
文静的学术形象与娴熟的吸烟姿态并存,打破了我们对“女博士”尤其是人文学者的刻板想象。
她本人就如同她的作品与理念——在传统与现代(古意与巧思)、理性建构与感性表达(诗意与雕刻)之间寻求平衡与突破。吸烟这一行为,或许正是她个性中“巧思”与“诗意”部分在生活中的一种外露。
一个人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多面性与统一性的结合。接纳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我们能发现更丰富、更真实的人性风景。
那支南京烟散发的,不仅是尼古丁的气息,更是一种打破界限、直抵真实的邀请。它告诉我们,灵魂的质地,往往需要穿过迷雾,才能看得更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