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铁骨铮铮战伏敌——吉山战斗始末(一)《纪实文学》
陈业冰
风萧萧兮嬴水寒,英魂飘逸赴深涧。
劈风斩雨夺关山,管他日倭凶与残。
群峰巍峨映威姿,松柏苍苍掩赤胆。
凤凰涅槃赴国难,留得浩气在人寰。
千呼万唤何不归?只为日月换新天。
1942年10月1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北部山区吉山村,发生了一场扫荡、反扫荡,清剿、反清剿,包围、反包围的激烈战斗。我泰山区党政军机关及警卫部队500余人与十倍与我的日军激战6小时。虽毙敌200余人,但我泰山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汪洋及干部战士、民兵共329人壮烈殉国……
汪洋同志牺牲后,消息传到延安,八路军总部立即通电全军致哀,为其召开追悼大会。周恩来为其撰写挽联:“英雄碧血铸青史,华夏人民悼汪洋。”
风雨欲来
1942年10月1日,为提高党的干部素质,泰山区举办区、县级干部及部队干部培训班,又称教导队或教导营,受训人员达150余人。培训地点设在山高林密、道路难行的抬头区船厂村。教导营营长由军分区十二团团长石新担任。授课教员则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汪洋、原地委书记,时任副书记刘莱夫、地区专署专员赵笃生、地委组宣部长高启云、武装科长李凤鸣等兼任。为保护培训班安全,汪洋授课六天后,率军分区司令部机关及负责警卫任务的十团一营一连进驻与船厂村相邻的雪野区东栾宫村,十天后,赵笃生率地委机关、专署机关和军分区警卫连进驻茶业区刘白杨村,十团一营二连留守船厂村,当时十团一营三连跟随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所率领的军分区主力在淄河流域开辟根据地。

10月15日,教导营在船厂村召开结业典礼,汪洋、刘莱夫、赵笃生等领导到会祝贺。汪洋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学员回到各自岗位后,开拓性地开展抗日工作。就在这一天下午,地委接到省委电报:济南日军从鲁南用火车运来大批日军,组织对鲁中区进行大扫荡,以防敌人有可能对你部进行合围,望早作准备。同时,侦察科长刘采芹从外围回来向汪洋汇报:章丘、博山、莱芜的日军大量集结兵力,雇用民夫,对我有合围迹象。可是,地委还有一个重要会议未开。为安全起见,汪洋指示县级以上主要干部,于当晚转移到茶业区北部的阁老村继续开会,其余人员于16日上午集结刘白杨村待命。
16日上午,会议如期在阁老村举行。会上部署了自军分区与四旅合并以来的工作任务和人事调整,根据省委安排,调刘莱夫任鲁中三区地委书记,17日派人护送到任。此时,省委再次来电,催促向东转移,与廖容标会合。廖容标此时正率军分区主力战斗在淄河上游,开辟扩大根据地。淄河上游地处淄川、章丘、茶业区交界,属禹王山余脉,与淄博平原相衔接,可建成现有根据地到淄博平原的缓冲地带,增加根据地伸缩机动的空间,改善当前饥、寒、围、困的现状……会议最后议题是如何东移向廖司令靠拢。汪洋决定当天完成在刘白杨的集结,17日一早出发东行。
二、战斗
1942年10月16日,泰山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教导队、警卫连及十团一营一二连指战员集结于刘白杨村。在茶业区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下,刘白杨村党组织和民兵联防队忙得不可开交:站岗放哨、安排住宿、筹措钱粮。伤病员的增加也加大了设在该村八路军战地医院的工作难度。
就在这一天,大家接到第二天清晨转移的命令。炊事班和刘白杨村的群众为部队准备了一夜的“锅搭”(一种用粗粮掺杂少量细粮,贴在锅沿上蒸煮的食品,又名锅贴)。侦查科长刘采芹在村子四周布置了严密的警戒,规定了发现敌情的信号:发现敌情打一颗手榴弹,敌人数量较多拉响两颗手榴弹,发现重大敌情、情况紧急时炸响三颗手榴弹。
17日,天近拂晓,奔波劳累了一天的同志们大都还在睡梦中,十团一营一二连刚刚起床准备上早操,刘白杨西山突然炸响三声手榴弹,北山、南山也随即炸响。刘采芹立即报告汪政委已发现重大敌情。当时军分区机关、《泰山时报》社几个精英编辑、一营两个连驻村东,地、专机关和警卫连驻村中,教导队驻村西,慌乱中大家分头集合。匆忙中汪政委决定率驻村东人员先行探路。此时天刚蒙蒙亮,隐约看到北、西、南三面山上的树林中晃动着日军的旗帜,但敌人没有冲下山来,只是零零碎碎地打枪。刘采芹建议汪政委向西突围,估计敌人有可能是声西击东。汪政委认为省委的指示是向东转移与廖司令会合,必须执行省委命令。他立即下达命令派人通知刘莱夫、赵笃生、高启云率地委、专署机关和警卫连,石新率教导队,分头向东转移。他带军分区司令部机关和一营两个连先行,顺着白杨河滩过高白杨村,经茶业口村,向吉山村奔来。

刚到村东,迎面山头上枪声大作,跑在前面的十几个人应声倒下。汪政委判断可能遭遇伏敌,他令一连一排阻击敌人,命参谋长刘国柱和侦查科长刘采芹率司令部人员、《泰山时报》部分编辑向东南方向分散转移,二三排迅速抢占吉山河的南山制高点,以便判断选择突围的方向。二三排刚到半山腰,迎头遭到突然阻击,又有八九个战士倒了下去,其余人员被火力压
下山来。汪政委大喊:“我们被敌包围了,只有抢占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南山头!”二三排不顾一切冲上山去,汪洋指挥二连紧随其后。守卫南山的敌人大约有一个排
的兵力,架不住二三连的猛攻猛冲,丢下几十具尸体后渐渐向南山坡败退……汪洋站在山头上用望远镜环视一周,看到吉山河的东山、北山、西山上布满了敌人,西、北两山的敌人正在向我军的来路合拢,退路被切断,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向南。恰在此时,南退的敌人又返了回来,在他们身后的山梁上冒出黄呼呼一大片日军,足有八九百人,是从莱芜、口镇、雪野赶来增援的敌人,他们从腰关村东面的龙子村,爬上龙堂寨,正赶上我军突破南山阵地。到了此时,我军已无退路。汪洋高声喊道“同志们,我对不住大家!把你们带上了绝路,是我的失职!事已至此,我们只能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精忠报国的时候到了!你们怕不怕?”“不怕!不怕!”战友们的回声震荡着山谷。敌人开始疯狂地反扑,遭到我军顽强阻击,一个个日军倒了下去。但我军的子弹很快打光了,被迫从山头上撤了下来。敌人从四面围了上来。我军与敌人在小吉山东边的河滩里短兵相接,进行肉搏战,他们用刺刀穿,枪托砸,抱住敌人硬拼,于是厮打声、惨叫声、武器的撞击声响成一片……一营营长赵钧和敌人拼刺刀,他连挑五名日军,哪管敌人捅来的刺刀,身中数刀毫无惧色,终因失血过多体力渐渐不支……当他感到自己已无法再杀敌人,决心不当俘虏,伸手卸下刺刀,冲着扑上来的日军大喝一声:“老子不用你们动手!”用尽余力捅进自己的心窝……汪洋同志的警卫员张登平是个人高马大的硬汉,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挥舞大刀,卫护着汪洋,快速砍向扑上来的鬼子,不一会儿七八个鬼子死在了他的刀下。两个鬼子见拿他没办法,叽哩哇啦几句商量,从腰里摘下手雷,拉弦后同时扔向张登平。张登平见状急忙将汪洋推倒在地,随即扑在汪洋身上。“轰轰”两声巨响炸得尘土飞扬。汪洋急忙翻身起来,发现张登平头被炸开,脑浆流了出来。敌人又一次扑了上来,此时一营两个连剩下不足五十人,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他们毫无惧色,拼了全力和敌人厮杀……恰在此时,西面枪声大作,敌人一阵慌乱,原来是石新率教导队杀
到……
17日拂晓,在刘白杨村发现被敌包围后,为了分散突围,汪洋把所有人员分成三组。按照分工,石新团长率教导队东行,临行赵笃生专员将警卫连三排交给教导队。当走到高白杨村东时,石新考虑不能紧随汪政委主力其后,这样做无疑目标太大,沿着河滩顺着山沟跑,更容易被敌人围剿。他当机立断,带领教导队往北爬上曼里岭,曼里村坐落在凤凰山半山腰,站在村头可以看到周围的情况。石新用望远镜察看敌情,发现凤凰山顶有日军旗帜,便率领教导队翻过曼里村东面的峪井岭,来到下法山村与王庄村的交界路口。其实,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战斗,地、专机关和警卫连一二排与章丘来敌遭遇,但他们成功突围而去,教导队翻山越岭赶到这里时,他们早已不知去向,敌人已向吉山方向赶去……教导队一分队(军事队)指导员周钰、分队长田广林认为西北方的茶业峪很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点,容易找到突围的空隙,石新感觉有道理。为了缩小目标,他让教导二队(政治队)指导员张建率二队70余人向北,从章丘北王庄、三角湾一带突围(他们成功突围),自己率一队(军事队)和警卫三排共90余人向茶业峪突围。他率众趟过王庄河,向火龙台攀登……正在此时,从吉山方向传来密集的枪炮声。石新站在半山腰用望远镜向东南方望去,吉山峪中段浓烟滚滚。他判断汪政委他们已经与敌遭遇,看阵势可能被敌包围。他大声说:“同志们,汪政委和一营被敌人包围了,我们决不能见死不救,全体听我命令,向汪政委快速靠拢,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政委和战友们!”
石新率众下山,沿着嬴水河道南奔,不足二十分钟便赶到了茶业口村,村子周围没有发现敌人动向,但吉山方向传来的枪炮声愈来愈烈。他们不顾翻山越岭带来的疲惫,不顾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何等危险,快速向枪声最激烈的方向飞奔。十几分钟后,他们赶到吉山村西,远远望见村东河滩上正进行着惨烈的肉搏战。河滩周围到处都是日军,估计敌人数倍于我。教导队都是各县及军分区抽调的干部,他们手中没有重武器,除警卫三排手中有几十杆长枪外,干部们手中都是短枪,幸亏他们每人都背负着一把大刀。短枪“呯呯”开路冲到敌人面前,大刀立马发挥出肉搏战的优势,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他们已杀进重围与汪政委会合在一齐。石新上前扶住受了腿伤的汪政委转到一块大石头后面说:“政委,我们来晚了。”汪政委狠狠地推开石新,气愤地说:“你这是自投罗网!我们拼了全力,就是为了掩护你们突围,教导队可是咱泰山区的精英啊!”石新说:“我没想那么多,战友遇难,不能不救,就是死,我们也要死在一块!”汪政委急了:“我们要为党和人民负责,现在我命令你,带教导队向北山突围,北山地势复杂,可利用地堰、石崖遮护,我带一营掩护你们。”石新还在犹豫,汪政委用手枪指着他喝道:“不听命令我枪毙你!”到了此时,石新只好招呼教导队成员和警卫三排向北冲去,冲上河岸,敌人从东西两面夹击过来……
(待续)

陈业冰,济南市莱芜区人。中国网络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南市作协理事、《雪野》杂志主编、原济南市签约作家。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当代小说》等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报告文学《赤诚大义房公训》发表后,引发关注,促使房公训老人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