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笔墨为刃,知己为灯——
纪念陈独秀与苏曼殊(1905年)交往120周年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1905年的上海,租界的喧嚣与反清的暗流涌动,一张名为《国民日日报》的报纸成为革命思潮的重要阵地。正是在这片思想交锋的沃土上,陈独秀与苏曼殊的交集升华为莫逆之交,他们以笔为刃共赴时代洪流,用知音之契温暖乱世孤行,这段跨越百余年的交往,至今仍是近代中国文人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公事结缘:报馆里的革命同路人
两人的交集早始于1903年的留日学生反清浪潮,而1905年的共事则让这份革命情谊有了深化拓展的土壤。彼时,陈独秀历经两次东渡日本的思想洗礼后,辗转上海接替被查封的《苏报》,与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以“《苏报》第二”的姿态继续传播反清思想。苏曼殊则因参与“拒俄义勇军”遭资助人不满被迫回国,于1905年正式就任该报主笔,成为陈独秀最得力的文字战友。
在昌寿里的僻楼中,两人过着“蛰居对掌辞笔,足不出户,兴居无节”的苦行生活,衣服敝旧不换、身上生虱也浑然不觉,眼中唯有唤醒国人的使命。苏曼殊将反清豪情注入诗文,在报上发表《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以鲁仲连、荆轲自况,彰显“誓不帝秦”的气节;他意译的雨果名著《悲惨世界》,经陈独秀润色后连载刊发,用异国革命故事隐喻中国现实,成为早期译介西方文学的重要尝试。陈独秀则以其锐利思想指导报务,既为苏曼殊的译文校准文脉、提升可读性,也在评论中传递“推翻满清、启迪民智”的核心主张,两人分工互补,让报纸成为“思想炸弹”,在黑暗中炸开一道光亮。
这段公事合作虽因报纸创办仅三个多月便遭停刊而暂歇,却奠定了两人“以文革命”的共同底色。他们的共事,早已超越单纯的编辑协作,而是两个灵魂对救国道路的同频共振——一个以执拗倔强的姿态坚守现实战场,一个以率真孤高的笔触激荡精神世界,却同样以笔墨为武器,向腐朽王朝宣战。

二、友谊深植:乱世中的知己之契
1905年的共事,让革命情谊升华为跨越个性差异的深厚友谊。陈独秀年长苏曼殊四岁,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不仅指导苏曼殊学习汉语、精进诗文,更包容他率真任性的性情;苏曼殊则视陈独秀为“仲兄”“畏友仲子”,将这位“刚中有柔”的战友视作最懂自己的知音。
他们的友谊藏着最真实的乱世温情:报馆停刊后,苏曼殊曾不辞而别,留信后悄然离沪,陈独秀虽牵挂却尊重其自由天性;后来两人在上海酒馆重逢,见苏曼殊身着僧装却不戒酒肉,陈独秀便劝说他改穿西服,苏曼殊直言“穿僧装吃花酒不方便”,这般坦诚打趣,唯有知己间方能倾诉。他们的交流早已超越革命事务,谈诗论禅、畅谈爱情诗话,苏曼殊的浪漫气质与陈独秀的激进思想形成奇妙互补,刚柔相济间成就莫逆之交。陈独秀后来评价苏曼殊“是大有情人,是大无情人”,既懂他“几度削发为僧”的出世之念,也懂他“眷恋多情女子”的入世之心,这份理解,在尘世知己中尤为难得。
1905年的友谊,更埋下了两人后续交集的伏笔。此后无论是1906年共赴日本的同行,还是东京同住时“陈向苏学英文梵文,苏向陈学字与诗文”的互学互进,皆源于这一年在上海结下的信任与默契。他们的友谊,无关名利沉浮,只关乎精神共鸣,在山河破碎的年代,成为彼此坚守理想的精神支撑。

三、百年回响:精神不灭的时代启示
120年光阴流转,1905年的上海报馆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陈独秀与苏曼殊的交往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们以笔为刃的担当,彰显了中国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言论受限、安危难料的环境中,依然敢于发声、勇于传播进步思想,这份对真理的坚守,穿越百年依然动人。

他们跨越个性的友谊,更诠释了“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一个执拗激进、屡遭顿挫而不悔,一个率真孤高、游走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却因共同的救国理想和精神共鸣成为知己,这种“求同存异、彼此成就”的情谊,为后世交友之道提供了借鉴。而他们在1905年开启的文化革新实践,无论是西方文学的译介,还是通俗化的思想传播,都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种子,彰显了先驱者“睁眼看世界”的开阔视野。

回望1905年的那段交往,我们纪念的不仅是两位文人的知己之契,更是敬仰他们以微薄之力对抗黑暗的勇气,以文化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担当。樱花易落,初心难改;百年已逝,风骨犹存。陈独秀与苏曼殊用1905年的相遇相知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能照亮乱世征途;真正的理想,能穿越岁月长河,在历史的星空中永远闪耀。
2025.11.06

2025年11月6日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徐忠友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1月6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