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研墨色写性灵
文/杨再春 图/魏锦 编辑/谦坤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
书画家魏锦,出身在鄂北的一个农民家庭,闭塞的乡村,清贫的家境,不仅使他从小养成了淳朴坚强的个性,也熏陶了他对中国汉字的喜好。三、四岁时因病左腿和右臂致残,不能用右手写字就改用左手,锻炼了他做事的韧性,他遇难而进。十六岁时曾在家乡枣阳光武故里为群众写春联,引起了乡亲们的瞩目。从小学到中学,在完成繁重的作业之暇,魏锦对书法情有独钟。他遵循先贤治艺之道从临摹入手,临过民间艺人的手札墨迹,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神策军》等名帖,这是他学书的一个初步过程。
2007年始,魏锦怀着一颗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先后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在国美、央美深造期间拓展了文化知识结构,对秦诏版、《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清代金农《漆书》及谢无量、怀素等草书十分喜爱。他的魏碑、隶书基调是汉隶与简书的结合体,取《张迁》之遒劲稚拙,《礼器》之骨爽骏,《爨宝子》的浑厚古茂,《曹全》之秀润纵逸和汉简之朴拙率真,把碑之法,简之意揉合在一起,使他的书法作品表达出了碑之静穆,简之动势,得碑之金石气。从而形成了来自传统又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前进,魏锦在书法这片艺海耕耘的时候,思想境界得以升华,爱好开始转变,由书法而转追绘画。元代赵孟頫有一首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理念的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将书法融入画中,强调书画的统一,注重笔墨情趣,不拘泥形式,从书法中汲取营养并寻找灵感,来丰富国画的线条。
观魏锦的花鸟画中的用笔用墨,金石味是其绘画的最大特点。线条的古朴、苍劲、粗细、长短、虚实、呼应等方面,都注意了物象的姿态变化,并且能够让线条穿插得协调统一,耐人推敲。所有的元素都有故事、都有情节、都有表达,都在灵动。虽是一石一鸟一木一草,却气象万千,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
可以说,魏锦对线条和色彩的处理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他藉以那高超技法的运用,使物象虚实得当,挖掘了空间和意境的深度表现。品味和欣赏魏锦山水画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直试图把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色彩蕴涵于物态意趣和心灵情感的空间中,一直致力于将生命的体悟融入到对自然中真实而鲜明的动植物的精妙刻画中,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他的山水画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局取法宋人,所画崇山峻岭、千岩万壑多以顶天立地的布局,满构图的密体画法表现山岩丘壑雄伟壮观的气势和雄奇错综的结构,又以碎如雨点的坚实皴法皴出富有质感的层岩密树,突出的特点是境界奇谲,古厚拙劲,深沉雄大,有威猛之势。呈现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北派山水的雄强之美。另一种笔墨源自于元人,突出了用笔的松活和用墨的苍润,黄公望的“尽峦嶂波澜之变,亦尽笔内笔外起伏升降之变”对其影响尤深。画中以横卷竖卷形式描绘南方丘陵山冈、林麓映带、洲渚迂回、江湖平远之气象,时而在山水之间点缀人物若干。画法不拘于传统文人画山水程式,而是“法由境生”,强调线条自身的趣味变化和疏密穿插,在用笔中已有书法意味,使皴、擦、染在“三位一体”中“墨中有笔,笔中有墨”,并在笔墨与丘壑的结合中表现出水晕墨彰的流动和天地创生的神奇。都体现出南派山水以润代干,以润含苍、以润取劲的婉约清雅之画风。
魏锦的艺术已趋向成熟,也产生了相当影响,当然他也和所有形成了自家面目,自家程式的艺术家一样,总是不满足于重复自己。今后的路如何走,如何把握自己,如何从程式化的技法和审美惰性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而不断地区别他人,区别自己,已成为他冥思苦想的问题。这种自我反思是一位具有不断创造意识的艺术家的良好心态。看得出,他已经通过对大自然的再度观察、体验而产生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会在与大自然的继续对话中,进一步涵养他的浩然正气,进一步把自然化为人格,把人格化为自然,并把握现代人的自然观,在现代人精神与自然的同构中,与志同道合的画人们一起,去共同创造中国现代山水画的辉煌前途。
我衷心地祝愿魏锦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衷心祝愿他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书画艺术精品,为构建繁荣和谐、创新有为的当代艺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到一份心力。
我期待着,并默默地为他祝福!
2022年9月13日于京西墨人居灯下
魏锦艺术简历
魏锦,原名魏景,号墨缘斋主。中共党员。湖北枣阳人,现居北京,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杨再春,欧阳中石等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商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书法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特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