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已远去,一边点评抓住3种秋天意象写好秋诗的作业,一边学习《格律诗词中的“拗救”》
□主讲人 梁智华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今天已是11月4日,重阳节也已经离我们过去了差不多一个星期了。在上一节课例,华戈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了《重阳节日,一边点评敬老节练写的敬老诗,一边学会如何抓住秋天的3种核心意象写好秋诗!》而课后呢,华戈还给大家布置了作业,抓住秋天的三大意象:秋风、秋雨、秋霜,创作一首律绝!到现在为止,学友们创作了不少秋诗作业,有不少作品还写得相当不错哦!比如,王诗用、杨义益、李琼、赵垭莉、黎守现、王第英、熊祖聲等人的绝句,都有各自出色的地方,而伍宥有、覃洁珍等人的律诗,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因我们是诗词班,下面华戈就专门抽出时间来点评一下学友们的秋诗作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只评作品,不针对任何人,目的就是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2月28日玉林市玉州区诗词班作业
根据当天讲授的课程,抓住秋天的三大意象:秋风、秋雨、秋霜,创作一首律绝!
七绝·深秋欢聚北流欧家小院
梁智华
欧式山庄雨润秋,悄傍容岭赛瀛洲。
相逢何必金钱事,把酒交心最隽流!
七绝·山村晚秋
王诗用
秋风拂柳稻飘香,远岫含烟缀夕阳。
白鹭归巢喧老树,挥鞭农伯赶牛羊。
(华戈评改:七阳韵。此诗已领悟华戈常常强调的七绝写法之心得。起句写全面、总局的东西,“秋风拂柳稻飘香”。如把“秋风”改成“金风”就更好了。承句对起句进行延伸,写全局的东西,“远岫含烟缀夕阳”。转句已按华戈所强调的由全局的转到写局部的东西,或采用拍电影蒙太奇手法写由远而近的东西,“白鹭归巢喧老树”。结句升华,“挥鞭农伯赶牛羊”。全诗善于以意象入诗,柳树、金稻、远岫、炊烟、夕阳、白鹭、鸟巢、老树、牧鞭、农伯、牛羊,意象频出,让人目不暇接呀!)
七绝·雨中闲吟
王诗用
清风细雨坐书楼,转眼之间已晚秋。
独赏菊花添雅兴,吟诗作赋解千愁。
(华戈评改:十一尤韵。起句就采用秋天三大意象中的两大意象点题,“清风细雨”,即指秋风、秋雨。可惜指代还不够准确,清风、细雨,也可指代春风、春雨呀!如把“清风细雨”改成“金风寒雨”就更准确了。)
五绝·感叹
王诗用
日月快如光,篱边菊又黄。
最愁台镜里,满目是秋霜。
(华戈评改:七阳韵。起承转合非常熟练,高手矣!)
五律·秋赋
伍宥有
昨夜又风西,雨敲蕉叶啼。
秋霜铺草网,朝露挂篱堤。
正午光明摆,余辉大雁嘶。
悲愁时景物,心乐作诗题。
(华戈评改:八齐韵。这是一首五律,是唯一一首把秋天三大意象全部写进诗里的。颔联“秋霜铺草网,朝露挂篱堤”、颈联“正午光明摆,余辉大雁嘶”,工整凝练,言简意赅。结句“悲愁时景物,心乐作诗题”,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境界。)
秋相思
杨义益
秋雨绵绵溪水涨,掩窗隔阻西风声。
案前伫立观红豆,缠绕相思无限情。
(华戈评改:八庚韵。开头两句先后采用秋天三大意象中的秋雨、秋风两大意象点题,转结也是老手。但,转句中“掩窗隔阻西风声”中的“西”字应仄,这里犯了三平调。那怎么改呢?我们可从“西风”中找到他的别称,改成“泰风”即可。)
金风
杨义益
送凉驱夏暑,浪漫带温柔。
慷慨帮农友,田园硕果稠。
(华戈评改:十一尤。起句就采用秋天三大意象中的秋风意象点题,“送凉驱夏暑”。承句写感觉,“浪漫带温柔”。转句自然,“慷慨帮农友”。结句升华,“田园硕果稠”。)
发挥余热
杨义益
何故青丝成白霜,皆因岁月掌魔方。
莫愁往昔随风逝,今日暮霞仍发光。
(华戈评改:七阳韵。起句就采用秋天三大意象中的秋霜意象点题,而且是疑问句,“何故青丝成白霜”。承句为答句,“皆因岁月掌魔方”。转句自然,“莫愁往昔随风逝”。结句升华,“今日暮霞仍发光”,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秋思》(三首)
甘增强
(一)
龟山坐桂南,几枕白云酣。
尽管西风烈,可抛情欲婪。
(华戈评改:十三覃韵。用秋风入诗,平仄押韵、起承转合尽管没什么问题,但也没有什么出彩之句呀。)
(二)
一场秋雨渐寒凉,未忘夜深灯下娘。
细密线针连爱意,祈儿千里早还乡。
(华戈评改:七阳韵。用秋雨入诗,此诗深得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之写作技巧!甘增强的诗句“细密线针连爱意,祈儿千里早还乡”,与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都是描写母亲为外出儿郎针缝衣服的细节,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三)
东蓠菊正黄,仰见石山霜。
竟是好时节,换来桃李香。
(华戈评改:七阳韵。用秋霜入诗,这是一首平起入韵式五绝,起承转合运用老道。)
七律·深秋
覃洁珍
远岫含云叠翠残,疏林摇落白霜寒。
雁携秋色南方去,风送砧声东浦漫。
篱畔菊花金满树,阶前柏影绿盈阑。
凭栏遥望众山小,靠桌傍观果酒丹。
(华戈评改:十四寒韵。华戈觉得,这是覃洁珍学友写的比较好的一首七律。颔联、颈联已经知道注意改变断句,对仗整齐,意象不断,没有以前常犯的摞眼病,这就证明她的诗词写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啦,可喜可贺!)
七绝·秋天
覃洁珍
云淡风轻天气凉,菊花绽放柚柑香。
田畴稻子翻金浪,雁影南飞朝远翔。
(华戈评改:七阳韵。平仄押韵、起承转合都没什么问题。承句“菊花绽放柚柑香”中的“绽放”可改为“怒绽”,以避挤韵。结句“雁影南飞朝远翔”中的“朝远翔”可改为“向远翔”,这样念起来更加铿锵有力。)
秋风
王第英
金风送爽有骄阳,时令深秋敬老扬。
黄菊飘香来朴鼻,妪翁体健福安长。
(华戈评改:七阳韵。平仄押韵虽没什么问题,但起承转合也没什么出彩哦!转句“黄菊飘香来朴鼻”中的“朴”为错别字,应该为“扑”才对!)
秋雨
王第英
寒雨一场身觉凉,舍离妻幼走他乡。
养家糊口责任在,好友帮扶过得香。
(华戈评改:七阳韵。起承转合还算过得去,但结句“好友帮扶过得香”中的“过”字为多音字,如平读,则可救第3句“任”字,但这里明显是仄声,应改平声字。而且,过得像属口语,宜改诗家语。)
霜降
王第英
霜降时节露珠荣,莲叶枯干塘中鸣。
岁月无情摧嫂老,披肩白发妪头生。
(华戈评改:八庚韵。首句“霜降时节”中的“降”字,明显是仄声字,这里出律了,应改平声字,可把“霜降时节”改为“时逢霜降”或“又逢霜降”。还有,转句“岁月无情摧嫂老”中的“摧”字为摧残之意,应改为“催”字才对!另,“塘中鸣”、“妪头生”还需要继续推敲。)
七绝·岭南秋景
黎守现
星稀云淡雁横空,早晚舒和景色融。
三月纵然花草盛,犹欢稻熟菊枫红。
(华戈评改:一东韵。此诗一改秋诗多为哀伤、悲凉之基调,写得轻松活泼,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不失为一首好诗!)
七绝·秋思
赵垭莉
孤窗独坐眺高楼,落叶梧桐寄别愁。
遥嘱儿郎添厚帽,他乡异客念难休。
(华戈评改:十一尤韵。此诗与上面甘增强的秋思(二)一样,深得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之写作技巧!赵垭莉的诗句“遥嘱儿郎添厚帽,他乡异客念难休”,与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都是描写母亲为外出儿郎缝衣加帽的细节,表达了母亲关怀儿郎的真挚情感。)
七绝·重游南山得句
赵垭莉
秋风送我上南山,眺望丹枫郁水环。
忽闻叨唠声传耳,惊醒四顾找尊颜。
(华戈评改:十五删韵。首句用“秋风”入诗,平仄押韵、起承转合都用得比较娴熟,功底较深了。)
七绝·秋收
陈露
送爽金风熟稻黄,飘香瓜果笑农忙。
夏天洒落耕耘汗,春播秋收喜乐扬。
(华戈评改:七阳韵。首句也是用“秋风”入诗,承句“飘香瓜果笑农忙”中的“笑”字用得不够准确,笑字除了褒义外,有时还用作贬义,比如嘲笑、讥笑等。所以,建议把“笑农忙”改为“喜农忙”。这样,“笑”字就与结句中的“笑”字重复了,因此建议把“喜乐场”改好“笑乐扬”,即把“笑”字与“喜”位置对调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七绝·秋雨愁思
熊祖聲
秋雨绵绵湿旧楼,寒枝瘦影惹心愁。
凭栏遥念天涯客,雁字无声梦亦休!
(华戈评改:十一尤韵。平仄押韵、起承转合都没什么问题了。熊祖聲学友刚来诗词班学习时,与甘增强、伍宥有等学友一样,对平仄、押韵都不太弄得懂,但听了华戈的几节课后,现在他们各个都已经搞清楚了,并能写出合乎格律的近体诗了,这是可喜可贺的,为他们的进步点赞!)
秋收
李琼
秋风送爽九州欢,稻谷鎏金翻巨澜。
瓜果飘香枝上炫,轻歌曼舞庆昌繁。
(华戈评改:十四寒。平仄押韵、起承转合都运用得比较娴熟,已是一个比较会写诗的人了。但,今后要注意的是,“秋风送爽”、“稻谷鎏金”、“瓜果飘香”、“轻歌曼舞”等词语,不是成语也等同于成语,改一改写法即可。)
咏枫林
李琼
枫叶惹人醉,金秋舞皓苍。
休言双鬓白,心未染寒霜。
(华戈评改:七阳韵。此诗在结句点题,“心未染寒霜”,采用了秋天三大意象中的“秋霜”,一改别人都是在起句采用秋天三大意象中的一个入诗的写法,反而收到了更好的功效!正是:“卒章显奇志,曲终情未了!”)
秋思
李琼
夜风秋雨透心寒,何日重逢共倚栏。
创业他乡思故里,诗笺心曲在轻弹。
(华戈评改:十四寒韵。起句就采用秋天三大意象中的两大意象点题,“夜风秋雨”,即指秋风、秋雨。尽管,秋风秋雨诗人感到“透心寒”,但“创业他乡”的诗人并没有为此感到悲哀、一味沉沦,而是满怀正能量,回应到结句所说的“诗笺心曲在轻弹”!全诗积极向上,励人奋进,这是写诗的成功之道也!不过,此诗犯了重字,起句和结句都使用了“心”字,这是遗憾之处。把“透心寒”,改为“透身寒”即可。)
好了,评改学友们的秋诗,华戈就讲到这里了。下面,我们转到今天课程的第二部分,一起学习、交流一下格律诗词中的“拗救”。
什么是拗救?
“拗救”是律诗术语。在格律诗中,凡不符合常格平仄格式的字称之“拗句”。出现了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凡“拗句”必须要“救”,否则为病,有拗有救,不为病矣。如平拗则仄救,仄拗则平救,这样就可以调节音调节奏,使之和谐。如果补救成功,这首作品就是“拗律体”,如果无法补救,那就是诗病或者直接出律了。
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下,只要二、四、六关键位置平仄是交替的,没有出现诗病,就不需要拗救。关键位置失替的情况在古代格律诗中也不多见,今天我们创作近体诗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杜绝这种现象。
我们学习拗救,主要还是为了欣赏唐宋古诗,特别是杜甫、黄庭坚等人的拗律体。
拗救,大致可分三类:即孤平拗救(句内拗救)、对句拗救和特种拗救(即混合拗救,既救句内,也救对句)。这三种拗救都有特定的适应条件,不是可随便用在每一句的。
(一)句内拗救
古人常用的“锦鲤翻波”,我们认为是一种变格,其实严格来说就是一种句内拗救。
原本律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但是如果第四字为平声,那就是典型的失替了。锦鲤翻波的做法就是将第三字平声换成仄声,成为“平平仄平仄”,完成这一句的句内拗救,并不影响对句的平仄推导,对句的平仄依然是根据首句“平平平仄仄”相对,是“仄仄仄平平”。
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就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但是对句依旧是“仄仄仄平平”,“日暮客愁新”。这种拗救因为太常用,所以被认为是合理变格,很少有人去追究背后的真正原因。
另有一种句内拗救,就是“平平仄仄平”的孤平拗救。因为首字不论,所以有些朋友在写“平平仄仄平”的时候就会变成“仄平仄仄平”,这是很标准的王力版孤平(在韵句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公认的一种诗病。一般就会采取将第三字的仄声变成平声,让平仄关系成为“仄平平仄平”,这样就让两个平声相连,完成了孤平拗救。
比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就是典型的孤平拗救。
还有:
鸟鸣春意深(宋·陈与义《寒食》)
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情况在古诗中也非常多,大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二)对句互救
对句互救,只适应于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联中,分小拗和大拗两种情况:
1、小拗可救
小拗,就是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如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拗仄时,可在对句相应处用个平声字来补救。都是在出句和对句的三字或五字位置上进行平仄互换相救。也可以不救。
如: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唐·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宋·范成大《初归石湖》)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辋川别业》)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2、大拗必救
大拗,就是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如五言出句第四字、七言出句第六字拗仄时,则必须在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上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偿。就是五言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第三字平仄互换相救,七言出句第六字和对句第五字平仄互换相救。
如: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唐·刘禹锡《秋日抒怀》)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村清景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声。(金?克怀英《渔村话图》)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特种拗救
特种拗救,也叫混合拗救,即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式,三四位字平仄可互调,变格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五六位字平仄可互调,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
例句: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唐·杜甫《秋兴八首》)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拗救,只是在本句中相拗相救。这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要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
再如:李商隐的这一诗句: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小园花乱飞”按照正常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在做出对句拗救的时候,应该是“平平平仄平”,但是这里的首字“小”是仄声,即使在出句“高阁客竟去”没有失替的情况下,对句本身也是孤平,也需要做出拗救。
所以这个“花”字既救了出句的失替,又救了本句的孤平——这就是混合拗救。
以上就是拗救的三种形式,并不算非常复杂。不过在格律不熟悉的情况下,就显得有些难搞。
华戈认为,在律诗写作中,“拗句”,一般是作者在词穷的情况下,不想因律害意,方不得已而为之的。所以,我们最好是能不用还是不用或尽量少用。如确实找不到比之更好表意的词,非用不可的话,那一首诗中也最好不要超过两次以上运用,如多次运用了,就难称为是一首好诗了。
另外,对于初学者,也不提倡一开始就学用“拗救”。因平仄格律是基础,应首先要弄通的,待打好基础了再接触这些也不迟。如对基本格律还没搞明白的人,他也是看不懂和用不好“拗救”的。就好像我们解一道数学难题,可能有几种解法,但必须要遵循规律,其结果一定是要对的,不能乱解。所以,只有在遵常格不能很好表意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使用“拗救”。
对于“孤平”、“三平调”、“三仄尾”,五七言对联忌与不忌,愚以为,对初学者来说,可以放宽不忌,而对于成手,还是尽可能遵忌为好。
以上拙见,是华戈个人归纳整理出来的粗浅材料。鉴于学识有限,难免有偏颇之处,如有谬误,敬请方家斧正。
---------------------------
9首秋天美诗词,皆是惊艳千古的名篇,最适合在赏秋时高声吟诵
秋日胜春朝,诗词里的秋色比画卷更动人。从刘禹锡的豪迈到杜牧的沉醉,古人早已将秋的韵味凝练成句,让每一次登高、望月、赏枫都诗意盎然。
秋高气爽,天清云淡。山河入秋之时,总让人忍不住想走进自然。
登高山,看那枫林被秋霜染红;临江畔,观残阳将江水映得波光粼粼;坐庭院,数月光漏下的桂影……
若是赏秋面对眼前景色,能够吟诵几句诗词,岂不快哉。
这就有人要说了,眼前风景美如画,奈何心中没文化,说不出,道不了诗词怎么办?
不用急,古人早就将秋日的美,淋漓尽致地写进了诗词之中。记下来,下次对着漫山红枫念一句,望着江月念一句,踩着落叶念一句,秋景立刻多了层诗意。
【1】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总是说秋天充满了萧瑟寂寥之感,可刘禹锡却大胆直言 “秋日比春天更美好”,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中 “悲秋” 的认知。
白鹤奋力向上的姿态,把诗人的诗兴带到了高远无尽的碧霄之中的同时,也与那辽阔高远的云霄相互映衬,让秋日不再仅仅是 “凋零的代名词”,反而成为了 “充满希望的季节”,
整首诗没有一丝一毫悲秋的伤感,满是秋日独有的开阔与昂扬之气。当我们登山远眺之时,若是高声吟诵这首诗,能一扫登山的疲惫。
【2】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白云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诗人忍不住停下车来,只因沉醉于傍晚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动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 堪称千古名句,杜牧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枫叶的 “艳” 推向了极致。停车驻足欣赏的这个细节描写,更是把诗人对秋天,对枫林深深的喜爱之情刻画得无比真切。
枫叶是秋天美景之一,赏秋配上这一句完美。
【3】
《秋凉晚步》
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人们都说秋日的气息总是让人感到悲伤,可杨万里觉得 “未必如此”。他认为秋日那不热不冷的微寒,恰恰是最宜人、最让人舒适的天气。池塘里的红莲虽然已经全部落尽,但仔细瞧,还有那像铜钱般大小的新荷叶,正悄悄地绽放,透着满满的生机与希望。
诗人从"最小钱"的新荷中捕捉到秋的生机。没有宏大的景象,只有细腻的观察,却让秋日的温柔跃然纸上。
秋日午后漫步荷塘,见残荷间有新叶萌发,吟诵此诗,正好感受那份"轻寒可人"的惬意。
【4】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缓缓将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傍晚时分那客居他乡的愁绪,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放眼望去,旷野辽阔无边,比树木还要低;天上的明月似乎与人格外亲近,倒映在清江水中。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既写出了旷野的辽阔无垠,也让无情的明月有了温度。
天地愈是辽阔,那份孤独愈是深刻,而明月的陪伴愈显珍贵。
【5】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渐渐落下,乌鸦的啼叫声在霜气弥漫的天空中回荡,江边的枫树影影绰绰,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陪伴着因满心愁绪而难以入眠的诗人。到了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悠地传到了停泊在江边的客船上,在这寂静的夜里,更增添了几分孤寂之感。
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 “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 这六个意象,将秋日深夜里的 “羁旅愁思” 展现得入木三分。声音与画面相互交织,让原本抽象的 “愁眠” 情绪,变得具体可感,仿佛读者也置身于那艘在秋夜中漂泊的客船之上,切身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
【6】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的流水仿佛也带着无尽的悲伤,看起来似乎停滞不前。心中满是对万里之外故乡的思念,渴望能够早日归去。更何况此时天将暮,岁月晚,山上的黄叶在风中纷纷飘落,更是增添了几分浓浓的思乡愁绪。
“山山” 二字,形象地写出了黄叶飘落范围之广,让秋日的 “萧瑟” 之感更加浓烈。而 “悲已滞” 的长江、“念将归” 的诗人,与 “黄叶飞” 的秋景相互映衬,使得思乡之情愈发深沉,让人感同身受。
【7】
《野望》
杨广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秋日黄昏,几只寒鸦“扑棱棱”飞过,留下几个黑点点;一条小河慢悠悠绕着孤零零的村子,静得能听见水流声;夕阳快落山了,往远处一望,满眼都是淡淡的惆怅,直让人“黯然销魂”。
“寒鸦、流水、孤村、斜阳”四个意象,“飞数点”显寒鸦之少,“绕孤村”衬村子之静,“斜阳欲落”添时光之逝,四个意象加上几个动词,完美的勾勒出秋日黄昏的静谧与淡愁,不愧是写秋景的千古名篇。
【8】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夜,院子里的地面被月光照得雪白,乌鸦缩在树上打盹,一声不吭;冷露悄悄打湿了院角的桂花,香气混着月光飘得老远;今夜的月亮又圆又亮,天下人都在抬头看它,可这满肚子的秋思,到底落进了谁家?
白字写出了视觉中月光的亮,“无声”写出听觉的感受,“桂花香” 则是 “嗅觉”(桂花香),用多种感官营造出安静的氛围,秋夜的静谧,最后以问作结,不言己思而思愈深。
【9】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傍晚的太阳斜斜照着江面,把江水染成了两半:一半是青绿色的波纹(瑟瑟),一半是红彤彤的光影(残阳);九月初三的夜里,草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似的闪着光,月亮弯得像把弓,挂在天上,小巧又可爱。
“铺”字写出夕阳的柔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色彩对比鲜明。对露珠和新月的比喻清新自然,让秋天夜晚的小美好变得能摸得着、看得见,满是温柔,告诉我们,秋天原来可以这么美。
【作者简介】:
梁智华,笔名郅骅、桦木、过河卒等,网名华戈,1966年10月出生于广西贺州市,祖籍为广西博白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玉林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原副会长兼宣传部部长。独著有诗集《忙碌人生》、《那日夜折磨我的是爱》,散文集《遍地行吟》、《爱意缱绻》,集邮随笔集《拈花惹草》、《拈花惹草续集》,杂文集《牛逼·牛逼的人·牛逼的话》、《我的墓志铭及其他》,报告文学、通讯集《我与名人面对面》、《闪光的足印》》等书,与人合编合著有诗集《永远的飞翔》、《云香酬唱集》和散文集《畅游玉林》、报告文学集《冠军之路》,书画作品集《动感玉林》、《运动玉林》、《书法作品集》和《美术作品集》等书。在2014年,先后荣获广西首届书香之家、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其在广西新闻网开设的“玉林华戈的博客”每天坚持以原创文章更新而著称,5年突破半亿点击量,稳占广西第一博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