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当公历11月7日的时针指向12:03:48,2025年的立冬便在农历九月十八的午后如约而至。作为今年的第19个节气、冬季的首个节气,它不仅是天文意义上“太阳黄经达225°”的时序节点,更是中国人感知自然、安放生活的文化坐标。
本文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立冬的多维面貌:从甲骨文“冬”字的字形演变,到《太初历》对节气的历法定格,展现了古人对时序的精密认知;从“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的物候三章,到南北迥异的冬日景致——北疆雾凇凝枝与江南烟雨含秋,尽显天地山河的多样风情。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将笔墨深入人间烟火:天子北郊迎冬的古礼与百姓腌菜舂糍的日常相映,北方饺子的暖香与南方老鸭煲的醇厚交织,文人诗句的清雅与民间谚语的质朴共生,让立冬既是自然万物的“休养生息之时”,也是人间温情的“传递凝聚之刻”。
在快节奏的当下,这篇散文如同一盏温酒,邀读者慢下来感受节气里的时光韵律,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在万物藏息的冬日里,寻得一份内心的安暖与对生活的热爱。(424字)

【散文】
立冬: 万物藏息,人间安暖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2025年立冬节气是公历11月7日12:03:48(北京时间),农历九月十八,星期五。这属于早立冬,可能预示冬季气候冷暖起伏较大。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当太阳黄经缓缓爬过225度,西风在高空织就绵密的环流,人间便迎来了立冬。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篇,像一卷被时光细细装帧的画册,一面印着自然万物的休养生息,一面写着人间烟火的温热传承。从古代天子北郊迎冬的庄重仪典,到寻常百姓家腌菜囤粮的细碎日常,从南粤迟来的秋意到北疆早至的雪落,立冬以它独有的节奏,将天地间的变化悄悄铺展。
古人对立冬的感知,藏在天文与物候的精密对应里。战国时期确立的“古六历”中,虽未详尽记载二十四节气,却已在岁时更迭中捕捉到“冬”的轮廓——那时的“冬”字,甲骨文里是两段打结的绳子,象征一个周期的终结,到了周朝金文,才渐渐分化出“终结”与“寒冷”的双重含义。直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问世,二十四节气正式被纳入历法,立冬才以“斗柄指向西北”的天文坐标,成为冬季起始的明确标识。《淮南子·天文训》里那句“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不仅是对时序的记录,更藏着古人对天地运行的敬畏。

立冬的物候,是自然写给人间的三封短笺。“一候水始冰”,最先感知寒意的是江河湖沼,原本奔腾的流水渐渐收敛锋芒,在夜凉时凝结出薄薄的冰面,像给水面蒙了一层半透明的纱,晨光下泛着细碎的光。北方的河溪此时最是有趣,白日里冰面融化些许,水流在冰下叮咚作响,到了夜里又重新冻结,日复一日,冰层便在这“融”与“冻”的交替中慢慢增厚,直到能承载冬日的脚步。“二候地始冻”,则是土地的休眠序曲。华北平原的田野里,表层土壤开始变得坚硬,用锄头刨下去,能听到“咚咚”的声响,像是土地沉沉的呼吸。田埂上的枯草被霜打过后,贴在地面上,风一吹,便发出“沙沙”的轻响,那是大地在为漫长的冬季做准备。“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是古人最富想象力的观察——立冬后,田野间的野鸡渐渐少见,而海边的滩涂上,却多了外壳纹路与野鸡羽毛相似的大蛤。于是先民便以为,雉鸟潜入水中,化作了大蛤,这种浪漫的联想,藏着对万物循环的朴素认知,也为清冷的立冬添了几分诗意。
南北地域的差异,让立冬的景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东北与西北,立冬早已是雪的主场。黑龙江黑河的清晨,雾凇挂满枝头,每一根枝条都裹着洁白的冰晶,阳光穿过雾霭洒下来,林间便像落满了星星,晶莹剔透。牧民们早已将羊群赶进暖圈,草原上的蒙古包冒出袅袅炊烟,奶茶的香气混着羊毛的暖意,在寒风中弥漫。华北地区的初雪常常在立冬前后降临,北京的胡同里,青砖灰瓦上落了薄薄一层雪,老字号的饺子馆门前排起长队,玻璃窗上凝着白汽,隐约能看到里面蒸腾的热气。而在南方,立冬更像是秋的余韵。海南的海滩上,椰树依旧翠绿,海风带着湿润的暖意,人们还穿着短袖,吃着刚摘的热带水果;江南的清晨,雾气缭绕在河面,岸边的柳树叶子半青半黄,偶尔有几片飘落,落在水面上,随波轻轻漂荡;西南地区则迎来了雨季,山间的竹林被雨水洗得发亮,空气里满是泥土与草木的清香,农户家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刚收获的玉米和辣椒,在雨雾中格外鲜艳。

农耕时代的智慧,在立冬的农事活动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冬耕深一寸,害虫无处寻”,黄河流域的农人在土地上冻前,总要完成最后的耕耘。他们牵着牛,扶着犁,将土壤深深翻起,翻出的庄稼茬子和杂草埋在地下,待来年春天便成了肥料;深层的土壤暴露在阳光下,既能杀死潜藏的病菌,又能让雨雪渗入,为来年的播种积蓄水分。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麦田里,此时正忙着浇冬水,农谚说“夜冻昼消,浇灌正好”,日平均气温在4到8摄氏度之间时,水分既能下渗到土壤深处,又不会让麦苗受冻。农户们扛着锄头,沿着田埂仔细查看,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喝到水,那认真的模样,像是在呵护熟睡的孩子。华南地区则是另一番忙碌景象,立冬是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农民们弯腰插秧,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挡不住脸上的笑意——他们知道,此刻的辛劳,是来年丰收的希望。
立冬的习俗,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古代的“迎冬”仪式,是最庄重的庆典。《礼记·月令》记载,立冬前三天,太史要向天子禀报“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便开始斋戒;到了立冬当天,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身着黑衣,乘坐黑车,前往北郊祭祀北方天帝颛顼和冬神玄冥,礼毕后,还要赏赐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抚恤孤寡。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家国的责任。到了民间,立冬的习俗便多了几分烟火气。北方人家的院子里,此时总会摆着几大缸,里面腌着白菜和萝卜,盐与蔬菜在时光里慢慢发酵,酝酿出独特的酸味,那是冬日餐桌上最下饭的味道。绍兴的酒坊里,工人们忙着酿酒,冬季的低温能抑制杂菌繁育,让酒在发酵过程中形成醇厚的风味,他们将这段时间称为“冬酿”,每一滴黄酒里,都藏着对来年的祝福。福建漳州的乡村,农户们会舂“交冬糍”,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几个人轮流用木槌捶打,直到糯米变得软糯筋道,再揪成小团,滚上白糖和花生粉,香甜的味道能飘出很远;做好的糍粑还要先敬土地神,感谢它一年的馈赠。

食俗是立冬最温暖的注脚。“立冬补冬,补嘴空”,这句谚语流传了千百年,成了中国人过冬的仪式感。北方人爱吃饺子,水饺的外形像耳朵,人们说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又因“饺子”谐音“交子”,寓意立冬是秋冬之交,是新旧交替的节点。饺子馅也颇有讲究,白菜猪肉馅鲜美多汁,韭菜鸡蛋馅清香爽口,虾仁馅则鲜上加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包馅、煮饺子,热气腾腾的厨房里,满是欢声笑语。老北京人则偏爱涮羊肉,铜锅里的清汤翻滚,切得薄薄的羊肉片在锅里一涮就熟,蘸上麻酱、腐乳、韭菜花调成的酱料,入口鲜嫩,暖意从舌尖直传到脚尖;搭配上菠菜、白菜、金针菇,既能平衡羊肉的湿热,又能丰富口感。南方人的立冬餐桌,离不开鸭子。萝卜老鸭煲是经典菜式,老鸭焯水后与萝卜同炖,加入姜片和料酒去腥,慢火炖上几个小时,直到鸭肉酥烂,萝卜软糯,汤里满是鲜香,喝上一口,浑身都暖和起来。福州人爱吃甘蔗,民间说“立冬食蔗齿不痛”,此时的甘蔗已经成熟,甜度正好,咬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化开,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滋补身体。南京人则讲究吃生葱,“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他们把生葱蘸着酱吃,辛辣的味道能发散体内的湿气,抵御冬季的湿寒。
文人墨客笔下的立冬,满是细腻的情思。李白在《立冬》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冬日里慵懒而惬意的场景——天气寒冷,连笔墨都冻住了,懒得写新诗,只好在暖炉边温着美酒,醉眼朦胧中,看到月光下的墨渍,竟以为是满村的白雪。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则更注重写实:“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霜降带来寒意,水面泛起轻冰,月亮带着纤细的影子升起,大雁排成残阵南飞,田里的作物已经收藏完毕,人们开始准备冬衣,每一句都是对立冬景象的真实写照。宋代的仇远在《立冬即事二首》中写道:“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江南的立冬,没有北方的严寒,只有细雨带来的微凉,庭院里的树叶半青半黄,还带着秋的痕迹;另一首里的“凄风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则写出了寒风散去茶烟,小雨打湿座毡的清冷,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冬日里的丝丝寒意。

立冬的谚语,是古人经验的总结,藏着对气候与农事的预判。“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的农人通过立冬当天的风向,判断整个冬天的天气;“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地区的人们则根据立冬的天气,预测整个冬季的降水情况;“立冬补冬,补嘴空”,则是对饮食习俗的总结,提醒人们在立冬这天要进补,弥补一年的辛劳。这些谚语,是一代代人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虽然如今有了先进的气象预测,但它们依然是中国人对岁时的独特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立冬的习俗也在悄悄变化。城市里的人们,不再需要自己腌菜囤粮,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但每到立冬,还是会下意识地想吃一顿饺子或羊肉,那是刻在基因里的习惯。农村的冬耕,如今多了机械化的助力,拖拉机代替了牛犁,效率大大提高,但农人们依然会在立冬前后,仔细查看土壤的墒情,那份对土地的热爱,从未改变。年轻人或许不再熟悉“三候”的具体内容,但在朋友圈里分享立冬的美食、雪景,或是晒出自己包的饺子,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立冬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是自然万物休养生息的开始,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为来年的萌发积蓄力量;它是人间烟火温暖传递的开始,家人团聚,朋友相聚,用美食和陪伴抵御寒冷;它是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开始,从古代的迎冬仪式到如今的饮食习俗,从文人的诗词到民间的谚语,立冬承载的,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
当暮色降临,城市的灯光渐渐亮起,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传来饭菜的香气,窗外的风或许有些寒冷,但屋内的暖意却让人安心。这就是立冬,有自然的清冷,也有人间的温暖;有万物的藏息,也有生命的希望。它像一位温柔的使者,提醒人们停下忙碌的脚步,感受时光的流转,珍惜眼前的美好,在寒冷的冬日里,守护一份属于自己的安暖。(3819字)
共4102字 2025年11月5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