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凝初心书香固疆
—— 读崔保新先生题左宗棠坐像诗有感
作者:杨 东
收到崔保新先生传来的《七绝・题马昌民左宗棠坐像塑像并序》时,指尖划过字句,眼前仿佛已浮现出那尊端坐于哈密的塑像:老者身着朝服,目光深邃望向西北,手中稳稳捧着一册典籍,眉宇间是历经风霜的坚毅,亦是心怀天下的从容。作为深耕新疆文史多年的学者,崔先生的分享不仅是一首诗作的传递,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门,让左宗棠这位先贤的形象愈发清晰,也让诸多思考在心中渐次铺展。
一、千秋功业:收复新疆,筑牢国之西疆
左宗棠一生功绩卓著,但若论核心,必是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这一旷世壮举。
晚清之际,内忧外患交织,新疆被阿古柏政权侵占,沙俄趁机染指伊犁,朝堂之上 “海防”“塞防” 之争沸沸扬扬,不少人主张弃守西北。危急关头,年近七旬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陈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的战略远见,主动请缨率军西征。
他制定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的科学方略,整顿军队、筹措粮饷、改良装备,甚至抬棺出征以明必死之心。1876 年,西征军浩荡出发,历经两年浴血奋战,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后又通过外交谈判与军事威慑相结合,成功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此后,他力推新疆设省,加强中央管辖,推行屯垦戍边、兴修水利,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份功绩,不仅粉碎了分裂势力与外国干涉的图谋,更确保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成为后世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丰碑。
二、民心所向:纪念之中,藏着家国深情
对世代生活在新疆的民众而言,纪念左宗棠从来不是空洞的历史缅怀,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份意义,首先是对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 的历史坚守 —— 左宗棠用军事行动遏制了分裂危机,让这一铁的事实深植于边疆大地,纪念他,便是铭记国家统一的底线,反对任何分裂行径。
其次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左宗棠不顾年迈、不畏艰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担当,为各族民众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后人始终心怀家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更重要的是感恩与珍惜:正是他收复新疆后推行的屯垦、水利、教育等举措,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发展,才有了如今新疆的稳定和谐、繁荣进步。
纪念他,是感恩先贤为边疆带来的安宁与福祉,更是珍惜当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的美好生活。
三、书香致远:影响一生的典籍与箴言
左宗棠的人生轨迹,始终被书籍与箴言照亮。17 岁时,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齐召南的《水道提纲》三部地理巨著,让他挣脱科举桎梏,转向经世致用之学,精研舆地、军事、水利,为日后经略西北埋下伏笔。
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与《海国图志》,则为他打开了 “开眼看世界” 的窗口,“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成为他创办福州船政局、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指引。
林则徐湘江舟中 “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的嘱托,更是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让收复新疆的使命刻入骨髓。
而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塑造了他的道德底色,自己撰写的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楹联,则是他一生胸怀与追求的写照,支撑着他历经坎坷而初心不改。
四、塑中书香:一卷《海国图志》的深意
凝视马昌民先生塑造的左宗棠坐像,那本被先贤捧在手中的书,必然是《海国图志》。
这部由魏源编撰的著作,不仅让左宗棠接触到世界地理与西方科技,更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务实思想深植其心。他创办船政局、在兰州建立机器局仿制西洋武器,皆是对这一思想的践行;收复新疆时,先进装备与科学方略的运用,亦离不开这部书带来的启发。
更重要的是,《海国图志》承载着 “开眼看世界” 的远见与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这与左宗棠的一生追求高度契合。塑像捧起的不仅是一册典籍,更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智慧,一种胸怀天下的担当,一种抵御外侮的勇气。
合上崔保新先生的诗作,心中的敬意久久难平。左宗棠的塑像矗立在哈密大地,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那些影响他一生的书籍与箴言,化作了收复边疆的壮举;那份捍卫国家统一的初心,化作了新疆民众心中的信仰。
如今,我们缅怀左宗棠,既是铭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传承一种爱国担当的精神,让这份精神如同沉默的胡杨,在边疆大地上生生不息,指引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守护好这片辽阔而神圣的土地。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