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像为灯精神铸疆
作者:杨东
哈密那尊左宗棠坐像,并非冰冷的石材堆砌,而是跨越百年的精神图腾。它静立边疆,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一位先贤用智慧与风骨写就的时代答卷,更照见后世对责任与担当的永恒追寻。
以民为本,筑牢安疆根基
左宗棠的西征,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的深耕。收复失地后,他没有止步于疆域的统一,而是推行屯垦政策,让荒芜之地长出庄稼;兴修水利设施,让干涸的土地浸润甘泉。这些举措,让战乱后的新疆民众得以安居,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获生计。
塑像所承载的,正是这份 “以民为念” 的初心。如今新疆的稳定繁荣,离不开这份深耕细作的积淀,更印证了 “民心安则边疆稳” 的朴素真理。
书香为翼,拓宽治世格局
左宗棠的远见,源于典籍的滋养,更源于对 “经世致用” 的坚守。从顾炎武的地理巨著中,他读懂了疆域对国家的意义;从魏源的《海国图志》里,他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这份 “开眼看世界” 的胸襟,让他在西征中改良装备,在治国中创新举措。
塑像中他手捧书卷的模样,是对知识力量的最好诠释。在当下,这份 “以书明智、以知践行” 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在时代浪潮中,以学识为基、以格局为翼,勇担使命。
精神为脉,联结古今担当
左宗棠 “抬棺西征” 的决绝,“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的赤诚,早已超越了时代。塑像立在边疆,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 它提醒着后人,家国安宁从来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负重前行。
如今,无论是守护边疆的卫士,还是扎根新疆的建设者,都在延续着这份担当。左宗棠的精神,如同一条无形的脉络,将先贤的初心与今人的使命紧紧相连,让家国情怀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深厚。
这尊坐像,早已不是简单的历史纪念。它是民心的凝聚,是智慧的传承,更是担当的见证。跨越百年,精神不灭,它仍在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岁月静好。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