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一段纵横数十载的历史纠葛,一对跨越恩怨的复杂情谊,在“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的十六字挽联中凝眸。张学良与蒋家两代人的交集,既是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浮沉,亦是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缩影——从“东北易帜”的同心共济到西安事变的政见殊途,从幽禁岁月的微妙牵绊到晚年送别的无声感慨,字里行间流淌着人性的复杂、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宽容。
本文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勾勒历史场景,用沉静视角梳理恩怨情仇,不刻意褒贬,不妄加评判,只将那段交织着家国大义与个人私谊、权力博弈与相知相惜的过往娓娓道来。读者在字里行间既能触摸到阳明山的风雨、吊唁现场的凝重,更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坦荡与通透,读懂历史褶皱中那些无法简单定义的人与事。
愿这篇散文能带读者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在恩怨消弭的流年里,读懂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深度。(365字)

【散文】
挽联映青史 恩怨付流年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台北的暮春总带着几分湿冷的缠绵,1975年的风穿过阳明山的林海,裹挟着凝重的气息,漫进台北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年,蒋介石的病逝让孤岛之上的政治风云暂歇,也让被幽禁多年的张学良,得以在世人视野中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印记。吊唁现场,素白的挽幛在风中微垂,当那副“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的16字挽联缓缓展开,在场者无不屏息。笔墨间的沉郁与决绝,恰似一段跨越数十年的恩怨情仇,在这一刻凝练成历史的注脚。

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交集,始于民国乱世的风雨飘摇。彼时,张学良承继父业,手握东北军政大权,是影响时局的关键人物;蒋介石则在中原大战后初定中枢,一心谋求全国统一。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让张学良背负国仇家恨,也让他与蒋介石之间有了基于民族大义的契合点。“东北易帜”的通电,使青天白日旗飘扬在白山黑水间,两人亦在此刻结下兄弟般的情谊。蒋介石对这位年轻的“少帅”寄予厚望,倚重之情溢于言表;张学良也感念这份知遇之恩,将其视为可以托付家国的领袖,那份“情同骨肉”的关怀,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曾是支撑彼此的温暖微光。

然而,政见的鸿沟终究难以逾越。九一八事变后,两人在对日策略上的分歧日益凸显,张学良的“不抵抗”背后,藏着对中央支持的期许与自身实力的考量,却也让他与蒋介石之间产生了第一道裂痕。西安事变的爆发,更是将这份矛盾推向了极致。1936年的寒夜,张学良以“兵谏”之名扣押蒋介石,只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震惊中外的举动,虽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却也彻底改变了两位当事人的命运。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份天真与决绝,换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涯。从此,曾经情同骨肉的挚友,因政见之争沦为“宛若仇雠”的对手,一道无形的高墙,将两人分隔在咫尺天涯。

幽禁岁月里,张学良的足迹遍布浙江、江西、贵州、台湾等地,从溪口的雪窦山到台北的阳明山,山水流转间,是日复一日的沉寂与等待。蒋介石虽将其软禁,却并未断绝所有联系,偶尔的书信往来与物资接济,让这份复杂的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平衡。张学良在软禁中研读史书,修身养性,却从未放下心中的执念与遗憾。他深知,自己与蒋介石的恩怨,早已超越个人得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份“关怀之殷”与“政见之争”的交织,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他困在历史的夹缝中,既无法全然释怀,也难以彻底割裂。

1975年的吊唁现场,张学良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历经数十年的幽禁,他的鬓发已染霜华,眼神却依旧清亮。那副16字挽联,没有谄媚的溢美之词,也没有尖刻的怨怼之语,只是客观而坦诚地勾勒出两人之间的复杂过往。“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是对昔日知遇之恩与兄弟情谊的感念;“政见之争,宛若仇雠”,是对西安事变前后立场分歧的坦然承认。这短短十六字,道尽了半生的纠葛与无奈,也展现了一代枭雄的坦荡与通透。在场者的震惊,或许正是源于这份超越个人恩怨的清醒与豁达,在权力更迭、恩怨情仇的漩涡中,这样的坦诚显得尤为珍贵。

蒋介石去世后,张学良的境遇果然有了明显改善。得益于与蒋经国多年的交情,他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虽然仍未完全恢复自由,却已能与外界有更多接触。蒋经国与张学良的相识,早年间便已埋下伏笔。在张学良幽禁期间,蒋经国时常前往探望,两人在交流中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不同于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君臣猜忌与政见分歧,蒋经国对张学良更多的是敬重与理解,而张学良也将这位晚辈视为可以倾诉的对象。这份跨越辈分的情谊,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张学良幽禁岁月里的一抹亮色。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88年。台北的初秋带着几分萧瑟,蒋经国的病逝再次让这座城市陷入悲痛之中。得知消息的张学良,悲痛不已,直言蒋经国是“台湾的功臣”。在他看来,蒋经国主政期间,推动台湾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缓和两岸关系,其功绩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蒋经国的关照下,他的幽禁生活才得以逐步改善,这份知遇之恩,让张学良始终铭记于心。

吊唁现场,张学良在赵四小姐的搀扶下缓缓走来。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更深的痕迹,步履已略显蹒跚,却依旧挺直了脊梁。他身着素色衣衫,神情肃穆,目光中满是悲痛与不舍。这一次,他不仅是在送别一位挚友,更是在无意间送别了蒋家两代人。从蒋介石到蒋经国,从“情同骨肉”到“宛若仇雠”,再到跨越辈分的相知相惜,张学良的一生,仿佛始终与蒋家紧密相连,而这段交织着恩怨、情谊、政见的过往,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站在蒋经国的灵前,张学良的思绪或许飘回了那些漫长的幽禁岁月,飘回了与蒋介石共事的烽火年代,也飘回了与蒋经国促膝长谈的温馨时刻。数十年的风雨沧桑,无数的是非恩怨,在这一刻似乎都化作了无声的叹息。他与蒋家两代人的纠葛,既是个人命运的浮沉,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在国家大义与个人情谊的抉择中,在政见分歧与相知相惜的交织中,他们共同书写了一段复杂而厚重的历史。
送别蒋家两代人后,张学良的人生逐渐走向平静。1990年,他终于恢复完全自由,随后离开台湾,侨居美国。远离了政治的漩涡,摆脱了幽禁的束缚,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终于得以在晚年享受片刻的安宁。然而,那段与蒋家两代人交织的过往,却始终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无法回避的篇章。

岁月流转,当年的恩怨情仇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去,唯有那副16字挽联,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这不仅是张学良对蒋介石的评价,更是对那段特殊历史的精准概括。在国家与个人、大义与私情、合作与分歧的交织中,张学良与蒋家两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厚重。
如今,阳明山的风依旧吹拂,台北的四季依然轮回,而那段交织着恩怨、情谊、政见的过往,早已成为尘封的历史。然而,当我们回望那段岁月,依旧能从张学良的挽联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数十年的坦荡与通透,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深刻。那些是非恩怨,那些相知相惜,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却永远留在了民族的记忆深处,提醒着后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那些复杂的人性与厚重的历史,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深思。(2487字)
共2655字 2025年11月6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