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故里的守望者
——退役军人黎启义与黄埔军校的故事(8-6)
文/王志平 编辑/谦坤
升华:晤黄埔老将,盼祖国统一
“那一年黄埔校友60年相聚,我有机会与老将军们近距离接触,当时与宋瑞珂、李默庵、宋希濂等聊得很投缘,他们对我的印象也很深。宋瑞珂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是国民党66军军长,他参加过北伐战争,以及后来的淞沪抗战、武汉会战、常德会战等对日战斗。1986年,宋瑞珂有病住院,我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看望他。老人住在上海卢湾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院方规定不让随便探视,医生、护士都不放行。”黎启义请护士转告他,是黄埔军校的热心研究者、当年陪他们在军校故地重游的导游黎启义来看望他了。很快,医生特许黎启义走进病房,但只允许停留15分钟。“我们一聊就是半小时,医生担心病人的身体状况,催我尽快离开,宋瑞珂执意挽留,继续与我聊他的一生,聊黄埔老同学、老战友及黄埔、抗战等有关历史。”家属也一再催促,请黎启义结束谈话,但宋瑞珂依然不停地述说着,意犹未尽。一直聊了两个多小时,“临走时,老将军紧紧拉着我的手,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小黎,祖国还未统一,你要多宣传黄埔,为此多做一些工作;一定要把黄埔精神传承下去……拜托了,祖国统一就靠你们了’”。当时“我感到身上有一种责任,很重大;老将军的寄托,是一种号召,一种力量,一种企盼祖国统一的渴望和情怀。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但我接触的对象不同,所面对的游客、研究的内容、历史史料及人文环境都决定了:只要我还活着,就必须为民族、为这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做一些实事;要成就他们的嘱托,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埔,了解长洲这块热土。”
抗战名将郑洞国是黄埔一期学员,1984年黄埔军校60周年大庆他因病没能参加,留下深深遗憾。他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抗战中率部参加台儿庄大捷、保定保卫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战功,战绩卓著。1986年秋,83岁的郑洞国携孙子来到黄埔岛。黎启义陪着他特意来到东征阵亡烈士墓祭拜。“我陪他一整天,走遍所有的纪念碑塔。他在蔡光举墓前凭吊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蔡光举也是黄埔一期学员,1925年2月16日,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时,在攻打淡水一役中牺牲。在这场东征的首战中,他报名敢死队,战斗中,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抬着登城云梯攻城,蒋先云、蔡光举率先攀登,顽敌慑于军校师生的无畏气慨,纷纷弃城溃逃。胜利在望,流弹却无情地射中了蔡光举的腹部,牺牲时年仅22岁。鉴于蔡光举是军校最早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军官(营党代表),当时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在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提议下,为他建立了这座纪念碑。蔡光举牺牲后,郑洞国接任其位,冲进了城,立了战功,并由连党代表升为营党代表。以后的几十年,郑洞国一路升迁,而蔡光举却长眠于地下。黎启义深谙这段战争历史,他和郑洞国聊得很默契。
这天,郑洞国想献花篮祭拜老战友,但当时无从购买,他和黎启义等一起,就地取材,摘野花、取树枝、折藤蔓,编成两个小花环。他把一个花环放在祭台上,三鞠躬,然后捧着另一个花环,步履蹒跚地向蔡光举陵墓走去。一见到蔡光举的墓碑,老人先是默哀,之后对着苍天大喊:“蔡大哥,你的兄弟郑洞国回来看你来了!”说着,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声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呼喊,令站在一旁的黎启义也禁不住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