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文字如尘埃般飞舞的时代,也是一个真相如钻石般稀有的时代。
这个记者节,晨光似乎与往日不同。它穿透的不再是编辑部里弥漫的油墨香,而是屏幕上瞬息万变的数据洪流;它照亮的,不仅是案头泛黄的采访本,更是我们这一代传统媒体人内心深处,那份交织着荣光、困惑与坚韧的复杂图景。
曾几何时,我们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践行者。一支笔,一本笔记,一颗炽热的心,便是我们行走天下的全部行囊。我们曾在洪水滔天的堤坝上与抗洪勇士并肩,曾在断壁残垣的震区里传递生命的信息;我们为沉默者发声,为真相秉烛,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那些年,“记者”二字,是民众眼中的“无冕之王”,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是历史初稿的书写人。那份职业的荣光,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不仅照亮了前路,更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信任与仰望。
然而,时代的浪潮从未停歇,只是这一次,它来得如此汹涌,几乎颠覆了我们熟悉的航道。互联网、自媒体、AI技术……它们以扑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重构了信息的传播秩序,也碾碎了传统的媒体版图。速度,取代了深度;流量,觊觎着质量;碎片化的喧嚣,淹没了严谨的叙事。我们曾引以为傲的“策马需驰骋,文章必躬行”,在算法推荐的精准牢笼前,有时显得步履蹒跚;我们恪守的核实与平衡,在情绪先于事实的舆论场中,时常陷入孤掌难鸣的尴尬。
自媒体的浪潮扑天盖地,每个人都是麦克风的主人,却未必是真相的卫士。流量成为新的上帝,情绪淹没事实,碎片解构深度。AI以惊人的速度生成着文字,却无法复制一个记者凝视受害者泪水时的揪心,无法体会揭开黑幕时的手颤,更无法理解那些为了一个真相而辗转难眠的夜晚。
我们的编辑部瘦了,我们的同行散了,我们的报纸薄了。曾经拥挤的记者节庆祝会场,如今空出了不少座位。有同事转行做了公关,有前辈提前退休,有年轻人在入职半年后悄然离开。我们开始自嘲是“传统媒体难民”,在时代的裂缝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生存之艰,如影随形。平台的式微,收入的锐减,同行的转型,都像无形的鞭子,抽打着理想的残躯。我们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昔日荣光的余晖,一边是未来迷雾的深潭。有人问,记录的意义是否已被解构?坚守的价值是否已然褪色?在这个信息爆炸却真相稀缺的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 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最初的誓言里,藏在那“永远在路上”的宿命之中。
是的,我们必须“永远在路上”。但这路,已不仅是翻山越岭的物理行程,更是穿越信息迷雾的求真之路,是融合新旧媒介的探索之路,是驾驭人工智能而非被其奴役的智慧之路。技术的洪流无法阻挡,但它冲刷出的,应是更为坚实的价值基石——那便是对真相的执着,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责任。
AI可以生成报道,但它无法替代记者在新闻现场感受到的悲欢与温度;算法可以聚合资讯,但它无法承载我们为一条孤证奔波千里的执着;自媒体可以制造热点,但它难以肩负起沉甸甸的社会公器之责。我们的未来,不在于与潮流对抗,而在于在潮流中锚定那些不可替代的核心:调查的深度、思想的锐度、人文的厚度和伦理的尺度。
我们要成为信息的“炼金术士”,而非简单的搬运工。用专业的眼光,在海量数据中甄别真伪;用深刻的思考,在众声喧哗中提炼本质;用温暖的故事,在冰冷的技术外守护人性。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学习用新的工具放大我们的声音,让短视频、直播、数据新闻成为我们新的笔与纸,但灵魂深处,依然是那份“为民请命、为国记事”的初心。
是的,新闻的路,永远在路上。只不过今天的路,既有乡间小道的泥土,也有数字高速公路的代码;既需要跋山涉水的坚韧,也需要解码数据的智慧。
我们要成为这样一代记者:左手握紧传统媒体的专业与深度,右手拥抱新技术的力量与可能。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浮躁中坚守耐心,用专业的“慢”对抗流量的“快”,用深度的“重”对抗浅薄的“轻”。
这个记者节,我们的庆祝,不应是怀旧的挽歌,而应是出征的号角。让我们为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发出微光的同行致敬,为那些在转型中勇敢探索的先锋鼓掌,也为我们自己内心不曾熄灭的火种而骄傲。
这个记者节,让我们举杯——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再出发。敬那些已经离开的同行,愿他们安好;敬那些依然坚守的同仁,愿我们不忘来时路,不负笔下情。
纵使长夜漫漫,星辰从未隐没。我们或许身处破碎的媒介图景,但正因如此,更需仰望那片由责任、真相与人文精神构筑的璀璨星河。第二十六个记者节,愿我们依然有提笔的勇气,有出发的冲动,更有在万千变化中,守护那一点新闻之光的、永恒的浪漫与决心。 路,仍在脚下。光,自在心头。
作者:卢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