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忆母校,情深长
——回眸我在玉溪一中的难忘时光
郑永柱
盛世时代的高铁快车健步如飞地跨入了2025年,我们也欣然迎来了伟大的母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建校100周年华诞的喜庆高光时日!
此乃山欢水笑,手舞足蹈,天地欢腾,一片歌舞升平的喜乐胜景时光!
为此,我们作为母校玉溪一中的学子,心情激动,欠身拱手行礼:“祝贺母校,感恩母校,歌吟母校!”
“母校啊,您好!”
“母校啊,祝您生日快乐!”
“祝福我们的母校似大江奔流,涛涛滚滚,一路奔腾向前进!”
在母校面前,我们就仿佛一群孩子笑嘻嘻地牵依着母亲的衣角,相依相伴,情意款款,依恋绵绵,笑意甜甜!
啊,回首我们在母校学习成长的年年岁岁,日日月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曾经流逝的那一幕幕学校场景,又历历在目,且美美地在我们心头荡漾发酵……
一
我是小学毕业之后,作为玉溪一中初78级4班的学生步入玉溪一中就读学习的。我们年级共有6个班,每个班大约70来个人,把偌大的整个教室都坐得满满当当的。由于人数较多,第一排中间的学生课桌,几乎与老师的讲桌连在了一起。
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来自玉溪中心城区机关单位。有当时玉溪地委行署机关大院、玉溪地区人民医院、玉溪地区军分区、玉溪地区人民武装部、玉溪州二小、玉溪州城卫生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子女。他们中间,有地委行署一把手的千金,还有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公子......
还有少部分来自玉溪高仓龙树干海子的彝族子女,来自玉溪李棋金家边与春和乡村的汉族农家子弟。大家有缘走到了一起,结为同班同学,同窗共读,共同成长。
二
当时的中学资源十分稀缺,尤其是像玉溪一中这样的全国百强中学,并在全省都赫赫有名的高水平名校,更是极为珍贵,十分难得领略其风采啊!玉溪一中的老师,也是高水平的存在,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花开千朵,各表一枝。今天在这里,我就重点介绍在我们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几位老师作代表,由此我们可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窥见一斑,看看老师们当年的风采。
我进校时的班主任老师是熊正武老师。熊老师个子不算高,讲一口风味浓郁的四川话,对学生严格要求,绝不含糊。熊老师发起火来,还是会火冒三丈,眼光冒火,且满脸严肃,音调十分高昂地训个别不守纪的学生。
他教我们地理课,讲起课来,从一而终,从不看备课讲稿,也不看课本,却面向全体学生侃侃而谈,讲得头头是道,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尤其是在讲到世界地理课时,每一个大洲,每一个国家,包括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相邻的周边国家、国土面积是多少、人口是多少、高原平原山区地形分布、江河走向、矿产资源分布、盛产的经济作物名称、加工出口贸易、主要铁路与公路分别连接路线方向、水路走向等等,熊老师都能轻车熟路,倒背如流,滴水不漏,简直就是个奇才,让你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
熊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坐在下面认真听。根据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进度,我们对照着课本上的内容,完全就是课本上的复印翻版,没有一点错漏出现啊!
为了形象生动起见,熊老师在黑板上挂上地图,用一根长长的直尺,指着地图,就一五一十地、顺顺溜溜地讲了起来,十分流畅。他同样不看课本,不看讲稿,十分会讲,十分能讲!仿佛在老师的心里面,早就有一幅中国地理分布图,早就有一张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图展现在他的心里一样,他熟练得透透的,讲得清清楚楚的。老师通过讲课,把他那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妙,妙能入道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美好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心眼里!
在开班会时,老师除了把班级里需要交代的事情讲清楚以外,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班会里的重要内容。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接拍,和社会同步。熊老师把发表在《人民日报》党报上的时政好文章、先进人物事迹报道等长篇报道,一字一句地读给我们听,让我们学习,让我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健康成长!

记得在玉溪一中那会听到的,印象较为深刻的好文章,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物事迹文章——《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还有老作家徐迟反映当时的青年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世界级数学难题的人物事迹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很受感染教育与鼓舞!
那时候的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与当今家喻户晓的北京大学教师韦神——青年数学才俊韦东奕的故事一脉相承,很励志,很感人至深啊!
遥想当年,陈景润行走在路上,一心在思考着数学难题的破解方法,全然不顾看路,一头撞在大树上,把眼镜都撞飞了,才恍然大悟:“哦,走路走偏了!”
这些刻苦专研,励志向上的人物故事,一直在默默地鼓励着我们一往无前向前进!
班主任老师那么有魅力,其他老师也不赖!身材高高胖胖,满脸疙瘩肉的宝吉光老师也是给我们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位老师。他给我们讲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那叫一个好!
你看,宝老师的那声腔,那神态,那声调起伏变化,那表情丰富变化,那手势表现,与故事情节发展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听他讲课,就跟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业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老师讲评书差不多,简直扣人心弦,令人百听不厌!
教我们的老师,都是有实干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啊!就像教我们政治思想课的刘邦元老师,新平人,当时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他讲课语言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之处,让人忍不住漾然一笑!后来,他被调到了玉溪地委组织部工作,由一般普通干部而走上了领导干部的行列。他先后担任干部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几年后,他来到了新平县工作,担任新平县委书记。后来,调到了玉溪市纪委工作,担任纪委书记。最后一站,他在玉溪师范学院工作,担任师院党委书记(正厅级),直至光荣退休。
教授我们英语课的杨德华老师,也是藏龙卧虎之才,富有才华!杨老师高大的身材,就像一座山一样矗立,巍然屹立,粗犷豪爽!他双眼明亮有神,天庭饱满,气宇轩昂,气度不凡。他教育我们说,外国语也是人生斗争的一门武器,要好好学习。他教我们英语课文时的情景,尽管岁月流逝了那么多年,但现在都还想得起来!
我大学毕业之后,到一所中学任教。有一年秋天,玉溪市在工人文化宫召开教师节座谈会。我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会议,遇到了杨老师,才知道杨老师已在玉溪行署教育局担任局长兼党委书记了,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杨书记!”
另一位教英语兼班主任的老师是白经文老师,玉溪北城人,回族老师。白老师不仅书教得好,而且还有一门拿手绝活——行书与草书书法艺术。其字体啊,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草书,龙飞凤舞,仿佛字体在天上腾飞一样,十分潇洒灵动,富有艺术魅力!不论是汉字书法,还是英语书法,那叫一个字“绝”!

在毕业的时候,班级每一个同学发一支钢笔做纪念。钢笔外壳上,就有白老师潇洒飘逸的字体雕刻活跃在我们的眼帘里,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令人难忘!
印象较深的老师,还有美术老师,名叫华德荣,上海人。他当时教我们,也不过三十岁的样子,个子挺高,长得很清秀而英俊!他的艺术特长在于画什么,像什么。像画人物、画实物之类,三笔两笔,就勾勒而成,令我们大开眼界,感叹不已!
给我们当过一段时间的班主任,同时兼上了一段时间的语文课老师,叫李永平,玉溪人。她是玉溪一中师范班留校的优秀毕业生。她当时也就二十多岁的年龄。李老师长得白白净净的,性格脾气温和,十分平易近人!她虽然是一位女老师,在上午上完课之后,下午依然带着我们去农村生产队参加劳动,一点也不娇气!
啊,玉溪一中老师的故事,说也说不完!1978年,玉溪筹备玉溪第一所高等院校——玉溪师专的时候,就从玉溪一中抽调了一部分德才兼备的老师,加强充实到玉溪师院的教师队伍里来,他们为玉溪的高等教育事业,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
记得当时党的教育方针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这一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当时的玉溪一中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培养教育学生,而且成果丰硕,做得相当好!
那时候的玉溪一中,把师生组织起来,到企业车间,到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劳动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公开展览,以激励斗志,再创佳绩。展览主要以实物、照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来进行展示,很受外地教育部门青睐。那时候,前来玉溪一中参观学习的人啊,简直就是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啊!
当时在校园里,大概每一个班集体还分的有一块菜地,让学生自己挖地、平整菜地,栽种蔬菜。浇水,就到池塘里去挑。还用粪桶挑厕所里的粪便肥田浇地。蔬菜丰收收割以后,就交学校食堂,所得费用,留作班费。
学校还有自己的学农基地。当时,全国各地大概还没有推广使用化学肥料。为解决肥料短缺的问题,各班还发动组织学生到校外割草交班级堆积而积肥。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不用多长时间,就把割来的草堆积成一个大草堆,并把厕所粪便倒在上面,让其加速腐败发酵后,学校统一用车拉到学农基地——玉溪红塔区高仓干海子农场——玉溪一中的学农基地作肥料。
我当时还到玉溪州大河里面捞杂草,又叫青苔,是一种水生植物,丝丝缕缕,飘飘悠悠,犹如飘带一样在河底顺水漂流生长。把青苔捞上来以后,用粪箕挑到学校积肥,也是一种很好的积肥材料。
玉溪一中除了有自己的校办印刷工厂,组织学生体验车间劳动以外,还走出校门,到玉溪汽车总站、农机厂等企业车间参加劳动,学技术。还到广阔的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要让学生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一介书生。

那时候的玉溪一中在一周之中,至少有一天(大概是星期一),上午读书,吃过午饭之后,就到挂勾联系点(学校周边的中卫和金家边等社区各村民小组)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老师把学生每两三个人为一组,分到农户家里打扫卫生,听农户讲解农业生产劳动知识,讲过去的乡史,村发展史。勤劳朴实而温存善良的农户也非常乐意接待这些来自学校的学生们到他们家里来。他们把这些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
学生们也很懂礼貌,根据农户的年龄特点,或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或大爹大妈叫个不停,叫得他们心里乐滋滋的。学生与老乡们亲切地打过招呼以后,征得他们同意,就从农户家里拿着农具到田间地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那时候的农村田间地头,可不像现在一家一户地生产经营,而是大集体生产劳动,由村集体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学生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农村以后,由生产队长安排活计。师生们带着从农户家里面带来的农具,或帮生产队收割麦子、油菜籽、稻谷等农作物,或帮助生产队挖田、挖地,浇水施肥,或帮助生产队除草、拔草等等之类的农活。师生埋头苦干,乐在其中!
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背起行李,不少于一个月地住进农村生产队里的公房以后,整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培养我们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我们先后在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的刘总棋坝区和高仓街道的干海子山区农村长住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那时候的我们,既不会感到劳累,也没有什么怨言,心安理得,把它看作是自己生活与成长的一部分,挺自然的,也很正常啊!
高中学生毕业走出校门之时,学校还会敲锣打鼓地组织在校师生欢送知识青年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毕业学生们胸前戴着大红花,带着背包行李,坐着生产队里派来的拖拉机或者马车,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校门。
我们那时候在玉溪一中的学校生活,该上课就上课,该做作业,就做作业,也不会落下一次作业,更不会让老师找去谈话。有时,该下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就积极参加,决不会偷懒,躲着不去!该到运动场上参加体育活动,也十分乐意,玩得生龙活虎,甭提多高兴了!

四
在玉溪一中学习读书期间,值得回忆纪念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连续几年自愿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游泳方队参加横渡玉溪东风水库的活动!
玉溪东风水库位于玉溪市红塔区中心城区东北方向约4公里处的玉溪大河上游源头。水库始建于1958年10月,并于1960年10月完成建设。水库大坝高50米,坝顶长度500米,水库底宽325米,顶宽10米,属于粘土宽心墙坝。
水库汇水面积309.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9025万立方米。它不仅是云南省最大的中型水库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依靠人工肩挑马托打坝修砌建筑起来的人工水库,对玉溪的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站在宽敞平坦的水库大坝坝顶,居高临下,展望一马平川的玉溪坝子,“千层碧波出湖去,万顷稻浪入眼来”的意境浮现在眼前。转身向库区望去,水库大致三面环山,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就犹如一位母亲用双手怀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东风水库拥揽在怀里。
水面清波荡漾,波光粼粼,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玉溪大地的怀抱里,它对玉溪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你知道吗?玉溪组织游泳方队横渡玉溪东风水库这项体育盛事活动在每年的7月16日与全国同步开展。它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他老人家73岁高龄的时候,还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般地畅游在涛涛滚滚的千里长江而开展的体育活动。旨在号召人们向主席学习,不惧狂风恶浪,去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起人们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
我们从东风水库大坝之内的坝口北端下水,一直游到大坝南端口上岸。其直线距离,大概有五六百米长的样子。能亲身下水参加这样的体育活动,大家可高兴了,心里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这天,由玉溪地区、县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企业、学校、驻玉部队、农村民兵等人员组成的四五十个方队,大约数千人,参加横渡东风水库的活动。
与此同时,还配备一定的船只,在船舷两边,固定好毛主席的大型彩色画像和宣传标语,划着船打头阵,营造气氛!这数千人的队伍以方队为单位,一个方队跟着一个方队地下水,作为游泳队员,有序地跟在舟船后面,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地横渡玉溪东风水库。其阵势啊,就好像“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样的壮阔、豪迈、震撼!
事前,我自己从家里把一尺见方的两块木板用锯子据得整整齐齐以后,用一块完整无损的塑料布把木板左一层,右一层地包裹得严严实实,然后再用线把它四四方方,稳稳扎扎地反复扎起来以后,保证不会漏水透水,就可以作为漂浮物,并辅助我横渡东风水库了。
当然,我们水性好,会游泳,也是必备条件!其他同学的辅助用具制作方法与我差不多,大同小异。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条件好,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游泳辅助器材。
这四五十支方队在乐曲声中,在播音员通过大坝之上的高音大喇叭发出的宣传鼓动声中,风风光光,浩浩荡荡地横渡东风水库。在数百米之长的东风水库大坝上,黑压压一大片,全是远乡近邻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民群众身穿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在观看这一盛大而空前的体育活动盛况!
天有不测之云。要是突然遇到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天下大雨的时候,形势就急转直下,飞奔而来的倾盆大雨在空旷的东风水库哗哗急速而下。
这时候,风在吼,浪在涌,铜钱大小一般的雨点唰唰地打落在东风水库的水面上,就犹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十分急切而紧凑!
那大大小小的雨点水珠飞溅在眼睛上,眼都都难于睁开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无所畏惧,不拍狂风恶浪,继续前进,直达对岸而上岸!因为主席那“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诗句始终萦绕在耳边,鼓舞着我们继往开来向前进!此情此景,我们就好似盛开的荷花,笑语盈盈,在茫茫水面的映衬下,越加光彩照人,分外亮眼!
最为动人心魄的场面是,在好似蛟龙一样的大坝上,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在暴风雨之中,纹丝不动,或身穿水衣,或打起了雨伞在观看东风水库水面上那些横渡东风水库的勇士们,并被游泳队员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所折服!
啊,水上水外这景观,就是人世间最奇美的风景线,简直惊天动地,太感人了!

五
说起当时玉溪一中的校园景观,水晶宫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
遥想当年,玉溪一中的水晶宫,其环境地位,仿佛就是座落在我们心中的未名湖畔一样啊!你看,水晶宫四周,树木林立,花草丛生,环境优美。水晶宫中的那座座亭台楼榭俏然伫立,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眺望水晶宫,水绕楼盘,波光粼粼,如诗似画。
再者,水光如镜,菡萏翩翩,点缀其中,煞是好看!楼盘水中立,水绕楼房流。二者相互依存,不离不弃,仿佛就是莫逆之交,情意深长,结为秦晋之好,续写篇章!
在下午放学之后,我身背书包,跨过廊桥,步入水晶宫,在偌大的四合院里,和其他同学一道,排起长队,静静等待,向图书馆的李老师借书背回家阅读。
我是走读生,因为我家就住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绿色生态俱佳的美丽玉溪州大河之畔,距离玉溪一中,大概就一两里地,无需住校,而把有限的校园住宿资源,让给那些离家路途遥远,需要住校的同学。
吃过晚饭之后,或者在晚上,就把从母校图书馆借来的大部头小说读了起来。我首次接触并读过的长篇小说,就是浩然写的《艳阳天》《金光大道》,柳青写的《创业史》等长篇小说作品。还接触了现代作家孙犁写的短篇小说名著《荷花淀》。还有《高玉宝》《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其它的文学艺术作品,年代久远,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来了。
学校水晶宫图书馆里外借的文学作品,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了不一样的世界,同时也增长了我的文学知识,引领着我在书山学海里漫游,去追寻诗和远方!
六
走出玉溪一中校门多少年以后,偶然在2011年前后,我和母校有了一次思想心灵的交流。
当时,玉溪一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持续不断地开展诗联文化教育活动。我当时作为玉溪诗联学会的副秘书长,和玉溪诗联学会的几位老师也应邀到母校参观学习玉溪一中的诗联文化教育,很受启发。耳闻目睹了母校的诗联教育历史画卷,也很振奋和高兴。
当时,玉溪一中在深入持久而广泛地开展诗联教育的基础上,还大张旗鼓地开展“弘玉杯”(发掘并弘扬“修身玉中,学行天下”的校训思想,歌颂玉中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景观,赞美故乡玉溪,弘扬时代精神,故名“弘玉”。)诗联大赛创作活动,调动师生挥毫涂墨,撰写诗词楹联,高声吟诵诗词,不断把中华传统诗联教育活动推向深入。活动先后收到了师生大量精美的诗词楹联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很是享受和鼓舞!
我被这场声势浩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所吸引,同时也是为了向玉溪一中母校的老师、同学们学习,我也尝试着提笔写诗填词,与一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勉!
我创作的七言律诗是《弟子吟春笑脸红》,诗曰——

弟子吟春笑脸红(今韵)
——贺玉溪一中“弘玉杯”诗联大赛活动圆满成功
师魂荡漾润一中,弟子吟春笑脸红。
联句千行神韵美,诗词万首感情浓。
勤学苦练生佳作,好问多思厚底工。
素养提高时代爱,文明进步亦英雄!
(底工——基本功。)
与此同时,我还填写了一阕《忆江南》词,吟诵玉溪一中的诗联创作与朗诵活动。词曰——
忆江南(今韵)
——为玉溪一中“弘玉杯”诗联大赛创作与吟诵活动感动而作
其一
题材好,
作品满庭芳!
仄仄平平声韵美,
词词句句感情飏。
能不暖心房?
其二
校园丽,
画卷映长天!
朗朗书声旋律美,
浓浓情感语言甜。
观景醉心田!
其三
师生曲,
携手向明天!
学海行舟迎浪涌,
书山开道闯关先。
心血酿新篇!
七
时至今日,人逢喜事精神爽!适逢母校玉溪一中百年诞辰之际,作为学子,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有多少感动的话语在内心荡漾,想对母校说。为此,我根据我在玉中就读时的情景,并结合当今在校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经历,反复提炼加工之后,我又提笔为母校献辞,辞曰《成长》。
成长
——献礼母校玉溪一中
(一)
美丽玉溪大河之滨花木芬芳,
书声朗朗传送四面八方。
喜看全国百强玉中,
师生意气风发奔前方。
美美教师心存大爱、诲人不倦,
莘莘学子勤学上进、学而不厌。
师生同台演绎教学相长哟,
我们一路携手相伴共成长!
(二)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玉中喜获表彰励志向上。
耳畔国歌旋律荡漾,
师生学习先贤有力量。
学校上下立德树人、为党育才,
多少学子书山筑梦、争做栋梁。
难忘玉中文明知识熏陶哟,
我们羔羊跪乳感恩情深长!
(三)
啊,美丽的玉溪一中德智体美劳并重,
桃李争春满庭芳,
你是我们成人成才的好地方!
修身玉中,学行天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强国有我创辉煌!


我的献礼辞《成长》写好以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56990部队战士文工团团长、云南省著名作曲家周光明老师看到了,他觉得此辞好,既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母校的赞美与感恩之情,又对母校的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与憧憬,还有报答国家,报孝母校情怀。赤子情深,溢于言表!
为此,周光明老师为我的《成长》献礼辞谱写了曲子,为其插上了凌空展翅飞翔的翅膀,从而形成了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音诗画结合的这样一幅美好画卷!
现展示出来,与大家共勉!
八
啊,弹指一挥间,人生多少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平静过去了!但在我的母校——玉溪一中学习生活的年年岁岁,日日月月,点点滴滴,它就犹如在深山秀林掩映之下,那山涧里汩汩清澈透亮而流淌不息的山泉之水,润泽了我的心灵,净化了我的思想情感,提升了我的素养,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与留恋!
啊,不管岁月多么悠远,都深深地爱着你,我的母校玉溪一中!
这份情感,激情荡漾,历久弥新!
这份情感,与时俱进,初心不变!
这份情感,风雨兼程,与母校同行!
这份情感,永永远远,忠贞不渝,矢志不渝!

(在玉溪一中大门前留影)
作者简介:郑永柱,男,汉族,大学文化,四级调研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玉溪诗联学会副会长、玉溪作家协会会员。有诗词、散文、歌词等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国楹联报、春城晚报、民族音乐、玉溪日报、玉溪、滇中文化、玉溪文坛、滇中诗联、红塔、九龙池等报刊杂志发表,也曾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