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为根,为新诗立魂—赏析赵青山《新诗审美体系建构:中华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
一罗培永
在新诗百年发展历程中,“传统如何与现代对话”“民族审美如何融入诗歌创作”始终是核心命题。赵青山先生的《新诗审美体系建构:中华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敏锐的审美洞察,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答,堪称连接中华传统美学与当代新诗创作的重要桥梁。
全书最鲜明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美学是旧物”“新诗只能学西方”的认知误区,将中华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转化为建构新诗审美体系的“源头活水”。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意境”“风骨”“气韵”等传统概念,而是从现代诗学视角出发,重新诠释其内涵与适配性:如将“意境”从古典诗词的“情景交融”拓展为新诗中“具象与抽象的共生空间”,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分析其“家园意象”如何延续传统“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又通过现代生活场景的植入形成新的审美张力;又如解读“风骨”在新诗中的体现,不再是古典的“刚健遒劲”,而是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底层苦难的深切关怀、穆旦诗歌中对生命存在的深刻叩问,展现出传统美学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新表达。
在论证逻辑上,该书兼具“史”的梳理与“论”的创新。一方面,作者梳理了新诗发展中对传统美学的“疏离—回望—融合”脉络,从初期白话诗对传统的反叛,到20世纪80年代后“寻根文学”影响下诗歌对传统的重拾,清晰呈现了传统美学与新诗互动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作者提出“三维审美建构”模型,以“传统美学精神为内核、现代诗歌形式为载体、当代生命体验为灵魂”,并结合食指、北岛、余秀华等不同时期诗人的作品展开分析,让理论建构落地于具体文本,避免了纯思辨的空泛。
此外,该书的现实意义尤为突出。在当下新诗创作存在“西化模仿”“审美碎片化”“与读者疏离”等问题的背景下,赵青山先生的研究为诗人提供了明确的审美坐标,既不必固守传统形式的桎梏,也无需陷入西方理论的迷阵,而是从中华传统美学中汲取“重感悟”“重意境”“重人文关怀”的基因,创作出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诗歌作品。同时,也为读者理解新诗提供了新的路径:当我们以“气韵生动”的眼光解读昌耀的西部诗歌,以“含蓄蕴藉”的标准品味郑敏的朦胧诗时,便能更深刻地触摸到新诗与传统美学的精神共鸣。
总体而言,《新诗审美体系建构:中华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既是一部严谨的诗学理论著作,也是一次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唤醒。它以“传统为根”,为新诗找到了抵御审美同质化的力量;以“现代为翼”,让传统美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为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兼具民族品格与世界视野的方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