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尊师先驱隋华堂》(原创)
◆刘沂生(山东)
披挂上阵策马去,
三尺讲台是我家。
兢兢业业教子曰,
精心培育向阳花。
我于一九六三年秋曲阜师范学院毕业,步入社会,分配到寿光老三中(今寿光一中)任教,历时七八年。一九六九年秋,落实侯王建议,教师回归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亦调回益都县,分配到城南弥河公社小官庄,参与创建弥河高中。
弥河公社,位于青州城南三十余里,是当年益都县学习大寨的一面红旗,向有“远学靳庄,近学市庄”之誉。市庄大队的女标兵董愛武,曾代表益都县出席了全国第二届农业学大寨会议。
我与隋华堂初识于弥河公社,他时任公社书记。隋华堂,生于一九三九年,堪称是我的同龄人。他平易近人,清正廉明。身为公社领导,却能身先士卒,吃苦耐劳,光着膀子挖大井、冒着酷暑割麦子、架着小车推土修大寨田、背着粪篮子拾大粪,俨然一个普通社员,深受弥河群众的爱戴。同时,也还为弥河公社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例如:周永礼、董愛武、藺玉珍、王基信、张学文、周复菊、张明富、高其文、陈群光、陈亮光、王效友、闵庆二、刘希广、黄爱文等。

割麦图(右侧隋华堂)
弥河高中,虽然是一所农村新学校,却汇集了一批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在那蔑视教师、轻视教育、读书无用的日子里,他们一手抓支农,一手抓学习,教师认真教,弟子刻苦学,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弥中升学率,连续四年在益都县各高中中夺魁。一九七九年高考,弥中大中专录取四十六名,喜排昌潍地区最前列。益都县第一名山东省理科状元张文瑞,就出自弥河中学。弥河高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其中,全国高端明星企业“天瑞重工” 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获得者李永胜,就是八级学子。诸如李书民、刘为群、石建国、程立席、蒋其国、张学文、陈群光、董爱武、蒋德贵、闵宪领、郑召岭等,亦是各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隋书记在弥河公社支持教育、尊重教师的业绩是分不开的。
一九八零年秋,我离开弥河。到城里益都二中任教。躬耕杏坛数十载,曾亲历文革,深知教师地位低下,沦落为臭老九的苦难,连女孩子找对象都“不嫁孩子王”。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却没有得到改善。在职教师纷纷跳槽,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招生遇冷,教育事业后继乏人,岌岌可危。身为教师,出于对教育、教师的关爱,我于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以《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为题,历述教育与教师的困境,长达三千余言。呼吁书写好后,我不顾家人与老师们的劝阻,冒着风险,毅然上书“人民日报”,并祈转中央领导过目,呼吁尊师重教,还教师以尊严。文中的许多事例,自然取材于益都县范畴。
“人民日报”非常重视这篇文章,于九月二日,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摘刊,引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的重视。他于九月四日作出 “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即尊师重教批示:“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
一。”

人民日报刊刘沂生呼吁文

内参刊陈云批示
当年,陈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没有公开报道,只是以内参形式颁发到省部级领导。因为我是当事人,山东省委委托昌潍地区宣传部长常溪,专程给我送来一份。这份刊载陈云批示内容的“宣传通讯”很快传到县委分管教育的付书记的耳朵里。他不分青红皂白,认为我给益都县委捅了漏子,告了益都县委的黑状。当时,我已被推举为益都县优秀教师,准备于近日出席县积代会。他却擅作主张,通知二中领导,撤销了我的县优秀教师资格。
闻其讯,我非常气愤,奋书《告教师同袍书》,分送给表彰大会领导与益都县委,向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让他们回复。其一,连续三年,我的高考录取学生语文平均成绩,名列山东省第一名,是因为我的教学成绩不突出,撤销我的优秀教师资格的吗?其二,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是因为我书写呼吁文章,荣获陈云尊师重教批示,因而对中央领导不满,撤销我的优秀教师资格出气吗?最后,我强烈要求领导回复我的问题。否则,我将把这篇《告教师同袍书》公布于众,让公众参与评论。
益都县教育积代会召开的前一天傍晚,刘振东校长约我到小会议室,说县里的领导要来会见我。随后,他就离开了会议室。我独自坐在会议室办公桌前,等候领导到来。一会,领导们来了,是县委付书记与组织部部长。这位付书记一跨进屋门,就厉声呵斥我,指着我的头顶训斥道:“刘沂生,你好大胆!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了,竟然敢随便散发小字报。”
闻言,我十分气愤,将桌子一拍,站起来,回击道:“你是书记,应该知道党员的权利,我给你县委写的信,怎么成了小字报?”
随后,我请他们落座,郑重地说:“你们来了正好,请你们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撤销我的优秀教师资格,是我教学质量不够格,还是你们对中央领导的批示不满,在我的身上出气?”
对此,他们二人谁也不敢回复,只是默默地对持着。在办公室里,我们僵持了两个多小时。他们不做回复,我就不放他们离开。最后,还是不欢而散,毫无结果。
有谚曰:“过河随大流,扬帆不争先。”全国几百万教师,同在被蔑视中,我却不甘随流,冒然争先,为教师、教育大声疾呼。本想做好事,而今却落了个被歧视的结局。两位领导走后,我彻夜未眠。对这件事,我想不通;对这口气,我咽不下。我估计,这件事不会如此了结。然而,我也估不透他们还将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我。不管怎样,我并不后悔,也无何畏惧:我的行举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第二天一早,县委书记隋华堂驱车登门。我们在弥河就是老相识。他为人开朗、大度,有实干精神。进门后,他哈哈一笑,自如地说:“刘老师,什么是贡献?不讲你的教学水平,仅凭陈云批示一事,就是你对教育的极大贡献!优秀教师,当仁不让,非你莫属!”
稍停,他又说:“昨天我出了发,算我的失误。他们不懂事,让你受委屈了。走,我送你去参加表彰会。”
面对这样的领导,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自息闷火,随他同往,去出席益都县教育积代会。不久,在隋书记的支持下,我又被益都县推举为地区优秀教师,出席了地区积代会。会后,代表们结队出征,游览了西安、少林寺与黄山,饱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我们很幸运,被人歧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真正成了最受人尊敬的人。
当年,我与夫人高秀美在城里二中任教,家却住在城南西邢村,距城数公里。三间茅屋,一个独院,十分清静。一九八五年春节来临,大年初一早上,村民正忙着走街串巷,叩头拜年。出乎村民意意料,我家来了贵客,一辆吉普车开进村,停在我家大门外,引得村民窃窃私语,驻足观望。这是县委书记隋华堂,携同付书记李刚登门来访,给我们夫妻拜年。我与他们促膝漫谈,无拘无束,其乐融融。隋华堂,堪称是领导干部尊师先驱,值得人们尊重与赞许。


其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与教育部诸部门,组成联合考察组,奔赴四省市,对二十余所大、中、小学作了教育、教革考察。返京后,对教育现状作了数篇报道后,中央电视台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夜,播放了陈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批示。人民日报,也于二十六日也在“教育”栏目中刊载。
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决定,給教师普提工资,并将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颁行全国,泽及教师,还教师以尊严。为此,中国网刊文誉称刘沂生是 “给中国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亦被“人民日报”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中国网报道对刘沂生的报道
一九八八年秋,教师节前夕。陈云夫人于若木,偕同其妹于陆琳及陈云的姐姐陈星,三个岁及古稀的老人,在青州市委书记隋华堂的陪同下,亲赴青州二中,看望刘沂生与老师们,带来中央领导的亲切问候,谱写了一曲高昂的尊师赞歌。

1988年于若木专访照
(自左及右刘振东、于若木、刘沂生、隋华堂)

于若木(前排左四)专访合影(隋华堂,后排左一)
我是个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得教授学生撰拟文章,自己不会,何以教人?
我自幼喜欢文学,也不断地苦练写作。因而,写作基本功打得较扎实。然而,苦于教学任务繁重,却一直没有像样的作品出炉。我于一九九七年退休,忙了几年家务事。我出生在一个贫苦革命家庭里,一生坎坷,经历丰富,事业有成,是一部很好的写作素材。从二0一二年秋开始,我伏案疾书,耗时十个月,一气呵成七十万言的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
一九八四年七月,我撰拟的三千余言的尊师重教呼吁书《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虽经《人民日报》摘刊,也荣获了中央领导陈云的重要“尊师重教批示”,颁行于全国,惠及广大人民教师。然而,呼吁书的完整文稿,却一直没有公开。《犟牛本色》中《第二十六章 鸣不平,犟牛上书感上苍 获圣批,陈老一语救老九》一文,作了原汁原味地刊发。
回忆录《犟牛本色》,如实记录我的人生旅程,也客观再现我所经历的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这部作品,已不仅是一部寻常的文学作品,它与人们关心的政治大事密切关联着,分量颇重。因此,《犟牛本色》出版后,青州市府为《犟牛本色》出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非常隆重,与会人员多达数百人,成为古城青州的一束靓麗花环。省委宣传部、曲阜师范大学、寿光市委宣传部、潍坊一中、青州一中与青州二中,都派专员来捧场。同时,我的小学老师刘玉甡与梁念州,也应邀赴会,坐在嘉宾席上。青州市的老书记隋华堂闻讯,也邀约潍坊老宣传部长常溪莅临会场,为发布会添光增彩,受到全场热烈欢迎。
一个普通老师出书,何其荣幸也!

《犟牛本色》新闻发布会照(隋华堂;正面右一)

高山敬仰,人人膜拜。隋华堂,为人忠厚,为官清正,盛名远播,于二0二四年仙逝,享年八十六岁。他德高望重,业绩不菲。有歌赞曰:

为民谋福不辞劳,
兢兢业业献青春。
事业有成展辉煌,
誉声载道留乾坤。
昔日倩影今犹在,
千古留芳似彩云。
万人敬仰立榜样,
先贤鼓舞后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