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旧事里令后来者感动、难忘的何止是郑洞国、宋瑞珂等这些黄埔老人?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来到黄埔军校旧址这个令人追忆的地方倘佯。像侯镜如、宋希濂、李默庵等;也有黄埔后人及研究相关历史的专家和学者,如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主任唐德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钱曾瑗等。他们中有些是缅怀故去了的先烈和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些是带着各种疑问而来。黎启义以自己长期不断学习积淀、以其广博丰富的历史知识满足了他们的不同需求。这样的故事,如同黄埔军校及长洲岛上的发生过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一样,不胜枚举。
《李宗仁回忆录》的执笔者、美国纽约大学亚洲学系主任唐德刚博士参观黄埔军校后给黎启义写信说:“黄埔一游受教良多。”苏联科学院院士、哲学研究所教授谢宁参观后留言:“极为满意地了解了中国革命这一伟大篇章。”……
1990年8月的一天,黎启义不慎跌倒,摔断了左腿,可预约他的电话和信件依然不断,黎启义为人们的热情所感动,出院不到十天便拄着拐杖出现在游客面前。从他家到黄埔军校旧址,平常步行只有20分钟,但尚未完全康复拖着伤腿,他要走一个多小时。人们执意要听他讲解孙总理纪念碑所蕴含的中国革命故事,享受他那因丰富的知识储备而显现的诙谐幽默和倾情演讲。每遇101级台阶,都是游客抬他上去的,那动人场面,可想而知。这不仅是做为一名军人的执着与顽强,这也是“金牌导游”独有的魅力所在,这就是黄埔精神!
蜕变:登清华讲坛,显爱国情怀
“做导游30多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绐终保持活力与激情?”借一个小小的停顿,我问黎启义。“对历史有兴趣,会有一个兴奋点,例如,当我看到报刊、或电视上最热点、人们最关心的资料报道,会用心记下来。我对历史本来是有兴趣的,也做过历史老师,有基础;喜欢文学,喜欢读书。多年生活在长洲岛这块热土,是我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黎启义侃侃而谈。“黄埔的历史是悠长而丰富的,我作为一个初中毕业、军人出身的学习者,能在这片沃土上去发掘这些宝贵的历史史料,是我莫大的幸运和自豪,我愿以毕生之力去学习、探究、传承黄埔精神;在这里,我付出的是学习与探索,收获的是赞誉和掌声。”
30多年,黎启义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所获得的掌声不计其数;“掌声里包含着尊重与赞许;掌声里更有激励和共鸣。”黎启义补充道。
30多年,有多家媒体先后采访报道过他的事迹,《南风窗》、《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卫视》……第一次接受采访是1986年,在广东电视台,“之后,他们又把我推荐给其他栏目。”黎启义说,自2002年至今,《凤凰卫视》曾五六次采访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一周接连做了两个专题片。2011年至2015年,黎启义曾三次应邀为清华大学总裁班讲课,面对的都是全国知名企业家,不用PPT,不拿讲稿,全部是脱稿演讲式的讲座。记得2011年在清华大学总裁班上,上午是中国惠普公司原战略规划总监高建华讲《市场营销战略》,下午是黎启义讲《铁血黄埔与精神传承》;“规格、档次之高,与教授齐名;每一次,我必须严谨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