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谈家国情怀(8)
文/脱明忠(北京)
(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终身未仕,隐居著书,代表作《潜夫论》批判时政,提出民本、法治等主张,被誉为“后汉三贤”之一。
王符出身低微,为庶子,少时好学,与马融、张衡等交好,但因耿介不仕,隐居著述。其思想形成于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之际,针对政治腐败、经济失衡等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里用大量篇幅讲如何治国理政,其“修身以正己,齐家而睦邻,治国当举贤,平天下乃求公”的家国情怀显现在字里行间。家国情怀是一种境界,是“修齐治平、兴亡有责”。
在中国古代先贤看来,人生理想的实现阶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以至平天下的递进链条,形成一套由近及远、环环相扣的政治伦理体系。这个体系把自身修为、家庭顺和、国家安泰、天下乐平,有序衔接起来。
韩愈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是说,自古以来,要想使自己的美德与愿望彰显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就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这一系列逻辑关系和思想观念,非常深刻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每个人对家国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强烈认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家庭的延展。家与国相辅相成、休戚与共。
中华文化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文明主张“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其中都包含着对个体与他人、个人与民族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体现出对家庭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立场与要求。东汉思想家王符说过:“是以君子务修其身,而不敢以责人也。”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优秀分子,常常会谈及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彰显了每一位中华儿女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豪迈胸怀,展现出每一位中华儿女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
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心里装着兰考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他们身上既体现着修身重德、行孝尽忠之仁爱之情,又蕴含着爱国主义、责任担当之民族大义。
家国情怀犹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彰显其当代价值,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时刻不忘,“修齐治平、兴亡有责”。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中书协会员贾岩 · 书))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