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呼唤新经典,新笔墨引领新风尚。【新时代书画百杰】活动旨在甄选当代艺坛的杰出代表。他们以深厚的笔墨功力与创新的时代精神,创作出既被市场追捧、又被大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此举不仅为艺术市场注入活力,更树立了价值与审美并重的行业标杆,引领收藏与鉴赏的新趋势。



张济海,字迅夫,号常愿、墨磨人、一溪云、曾经沧海、百石之人、和闲、朵云和三净堂主人等。1955年生于山东莘县,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大字典》学术顾问、央视中学生频道书法专家评委,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家。
张济海15岁因书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开启40多年军旅和书画生涯,其坚毅性格与雷厉风行作风融入书法。他独创“爨八体”,将多种书体特色融为一体,被收入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而永载史册。代表作《厚德载物》等,在各大拍卖高价拍出,还被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著有《书法教程》《心灵轨迹》《书法有道》《书法兵法论》《爨八体自述100则》《能量书法论纲》《书谱十三讲》《蔡邕书论九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广艺舟双楫碑学思想对爨八体形成的影响》《书法大道365》《张济海书法作品集》等,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书坛一线书法大家。


军旅风骨入笔墨
——张济海军旅生涯对其书法风格的塑造
文/斌辉
在中国当代书坛,张济海以独创“爨八体”立派成家,其作品中碑刻的雄浑与笔墨的刚劲,始终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这份特质的源头,正是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从15岁因书画特长特招入伍,到在军营中完成艺术认知的蜕变,军旅生活的磨砺早已化作笔墨基因,融入其书法的点画结构与精神内核,成就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军旅生涯的纪律性,塑造了其书法“稳如磐石”的结体根基。军营中“令行禁止”的规矩意识,被张济海转化为对笔墨的敬畏与把控。观其“爨八体”,横画如军阵列齐,不偏不倚;竖画似营中立柱,挺拔刚直,每一笔都遵循着严谨的法度却无僵化之感。这种稳定性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长期军旅生活中“一步一规范”的习惯投射——正如队列训练中对规整的追求,他的书法结体在严整中暗含张力,如《厚德载物》中“载”字的横画排布,既保持间距均等的秩序感,又通过细微的粗细变化注入活力,恰是纪律与灵动的完美融合。

军人的坚毅品格,铸就了其笔墨“力透纸背”的质感内核。四十余年军旅生涯的风霜雨雪,锤炼出张济海“慎独”深耕的毅力,更将军人的刚健之气注入笔端。他的书法摒弃了浮滑轻飘的笔法,起笔如拔军姿般沉稳顿驻,行笔似冲锋般蓄力前行,收笔若收兵般扎实凝重,每一笔都透着“锥画沙”“印印泥”的力度。这种力度源于军营中“咬牙坚持”的磨砺——正如野外拉练中对极限的突破,他临摹“二爨”碑刻四十载,在孤灯下反复揣摩刀刻与笔墨的融合,最终让“爨八体”既保留碑刻的雄浑刀意,又兼具毛笔的书写张力,形成独有的刚劲质感。
军旅生涯的格局视野,赋予其书法“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象。军营中对“家国大义”的践行,让张济海的书法超越了单纯的笔墨技巧,承载起厚重的精神内涵。他提出“因义生情,由情赋形”的理论,书写时总能将家国情怀融入笔墨:为长城居庸关题写《厚德载物》时,笔势开阔如山河铺展;创作“中国风”时,结体恢弘似大国气象,字里行间皆是军人的家国担当。这种格局并非一日养成,而是长期军旅生活中集体主义精神的积淀——正如军营中“舍小我为大我”的信念,他的书法早已跳出书斋小趣,成为民族精神的视觉载体。

从军营中的笔墨爱好者到书坛立派大家,张济海的书法之路始终带着军旅印记。纪律意识赋予其法度之严,坚毅品格铸就其力度之刚,家国情怀拓展其格局之阔。这些军旅风骨与传统笔墨的碰撞融合,不仅让“爨八体”得以载入《中国书法大字典》,更证明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从来离不开生命体验的滋养。在张济海的书法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精妙,更是军人品格与艺术追求的完美交融,这正是其作品能跨越国界、震撼人心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