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使命与时代传承
一一读《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有感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两)
该文通过对比中国与欧美、印度等国家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整整一代人的持续奋斗。这群经历过知青下乡、高考恢复、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用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劳动强度,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化强国的蜕变。
劳动创造历史,文章以高速公路、高铁网络、现代化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缩影,印证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 的实践逻辑。正是这种 “只争朝夕” 的紧迫感,让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尽管文章结尾提到当年的奋斗者已步入中老年,但他们的精神遗产仍在延续。新一代中国青年正以科技创新、文化自信等方式,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 “勤奋故事”。
中国奇迹引发了世界对 “发展模式” 的重新思考。当欧美陷入 “福利陷阱”、印度仍在等待 “人口红利” 时,中国用实践证明:持续的劳动投入与制度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
文章提醒当代青年,任何成功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正如中央领导强调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依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当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中国发展奇迹的礼赞,更是对 “劳动创造价值” 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刻诠释。它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勤奋与奋斗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附《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原文: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的和进城务工的,短短二十多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文章最后还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的确,当年中国到处是扬尘的碎石公路、“难民营”一样的火车站和汽车站、烟雾迷漫轰隆直响的破旧火车、城市里到处是成片旧房、到处是肮脏臭气熏天的农贸市场……
几十年来,这群中国人“睛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当欧州人每天工作五个小时,他们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当印度人躺在恒河边等下辈子时,他们心中只有“只争朝夕”;当美国人充当世界警察时,他们默念“发展才是硬道理”。
迅速连通全中国的高速公路,迅速铺满全中国的高速铁路,不断扩大的飞机场,不断增加的飞行航线,现代化的飞机场和火车站,成千上万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看不完、玩不够的自然和文化旅游景点,数不清的现代化十足的购物城、购物中心,全世界最多的现代化工厂。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
中国人不知不觉,世界却惊奇不已,太快了!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世界注意到了这群太伟大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以这个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国家的名义,以这个饱受苦难却毅然崛起的民族的名义,向这群人深深致敬!
很遗憾,这些四0、五0、六0后早已累弯了腰。
他们老了……他们努力过了,他们奋斗过了,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世界,他们值了!他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中国!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
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人老了,请所有人都记住他们吧!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历任无线班战士、通讯班长、连部文书。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