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惊蛰
江南的雨,是缠在骨子里的丝线,不疾不徐,却能洇透青石板,濡湿望不尽的深巷。沈墨言撑着一柄油纸伞,站在书院那株百年老柳下,伞沿的水珠串成帘,将他与周遭喧嚣隔开。他并非来寻幽探胜,而是应恩师之托,将一批新誊抄的古籍送至书院藏书楼。
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新叶的腥甜气息,还有……一缕极淡的,清冽的墨香。那不是寻常的松烟墨,倒像是掺了冰片与某种不知名花草的合香。他循着香气转头,便看见了廊下那个身影。
苏挽晴穿着一身月白的素罗裙,正俯身收拾散落一地的书卷。风掠过廊檐,吹起她几缕鬓发,也拂动了摊开在她手边的一幅画。画上是嶙峋的怪石,石缝间挣扎生出几茎兰草,笔触瘦硬,带着一股不肯屈就的孤峭。她试图压住那画纸,指尖却沾上了未干的墨迹,微微蹙起了眉。
那一刻,沈墨言觉得周遭的雨声、人声都潮水般退去。他看见的不是一个狼狈的少女,而是那画中兰草,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撞入了他的眼底。他鬼使神差地走上前,将自己的伞倾向她头顶,遮住了飘飞的雨丝。
“姑娘,你的画……”他的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要低沉些。
苏挽晴抬起头。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像是浸在寒潭里的墨玉,清亮,却带着拒人千里的疏离。她看着他,没有惊慌,也没有感激,只是平静地审视着,仿佛在判断他是否会玷污了她的画。
“无妨。”她淡淡道,声音如同碎玉投盘,“不过是习作。”
他蹲下身,帮她把散落的书一一拾起。最上面是一本《昭明文选》,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柳叶,叶脉清晰如刻。“你也喜欢柳叶作签?”他随口问,试图打破那层冰壳。
苏挽晴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有些意外。“它们活得恣意,落得也干脆。”她顿了顿,补充道,“不比繁花,零落成泥,惹人伤感。”
这话语里的棱角让沈墨言微微一怔。他见过的闺秀,大多吟风弄月,伤春悲秋,她却偏爱这风雨中飘零的柳叶,欣赏其“干脆”。
雨势渐歇,云层缝隙里漏下些许天光,映得她侧脸莹白。她收起画轴,抱起书卷,朝他微微颔首:“多谢公子。”语气依旧疏淡,听不出情绪。
她转身走入渐稀的雨幕,月白的身影在青黑色的建筑间,像一道倏忽而过的微光。沈墨言站在原地,掌心里还残留着方才拾书时,无意中触到的,她袖口微凉的丝缎质感。鼻尖那缕独特的墨香,却固执地萦绕着,不肯散去。
老柳的新绿在雨后愈发鲜亮,千万条柳丝垂落,随风轻摆,如同无数欲语还休的思绪。他忽然想起古人折柳赠别的旧俗,心中无端一跳。今日初遇,却似已埋下了某种牵扯不断的因。
惊蛰,万物复苏,也包括一些潜藏在命运深处的,细微的裂痕与萌动。
---
第二章:同舟
半月后,书院组织学子前往城外云栖山访碑。沈墨言本可不去,但名录上“苏挽晴”三字,让他鬼使神差地登上了那艘租用的乌篷船。
水路蜿蜒,两岸青山如黛。学生们散坐在几条船上,吟诗作对,笑语喧哗。唯独苏挽晴独自坐在船头,膝上摊着一卷书,目光却落在粼粼的水波上,神思邈远。她仿佛自带一个无形的屏障,将热闹隔绝在外。
沈墨言的船与她的船并行。他注意到她今日换了一身青碧色的衣裙,融在水光山色里,像一株临水照影的青苇。有同窗试图与她搭话,她只寥寥数语便应对过去,目光始终不曾真正聚焦在对方身上。
“沈兄,你看苏姑娘,是否过于孤高了些?”身旁的好友低声笑道。
沈墨言未置可否,只淡淡道:“心有所寄,自然不暇外顾。”
就在这时,前方河道转弯,水流变急,一条满载货物的货船迎面驶来,舵手操控不及,船尾猛地扫中了苏挽晴所乘的乌篷船。船身剧烈摇晃,站在船边的一名学子惊呼一声,险些落水,慌乱中撞向了苏挽晴。
她正凝神远方,猝不及防,身体向后一仰,手中那卷书脱手飞出,直往河中落去。几乎是本能,沈墨言倏然站起,探身、伸手,动作快得只余一道残影。在书卷即将触水的刹那,他的指尖堪堪擦过了书脊,将它捞了回来。自己却因用力过猛,脚下不稳,踉跄了一步,手肘重重撞在船篷的木架上,发出一声闷响。
船上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他。
苏挽晴也回过头,眼中第一次露出了清晰的情绪——惊愕。她看着他因吃痛而微蹙的眉,看着他手中那本完好无损的书卷,再看看他湿了半幅的衣袖。
“你的书。”沈墨言将书递还,手臂传来的钝痛让他声音有些发紧。
苏挽晴接过书,指尖无意间触到他的,温热与微凉一碰即分。她的目光落在他撞红的手肘处,唇瓣微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化为两个字:“多谢。”
这一次,那疏离的冰壳仿佛裂开了一道细缝,透出些许真实的温度。
风波过后,两条船渐渐拉开距离。沈墨言坐回舱内,揉着发痛的手肘,却能感觉到一道目光始终落在自己背上,带着探究,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
同舟共济,原是寻常。但这一次短暂的同行,一次意外的出手,却像一颗投入平静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久久不散。水声欸乃,山影后退,有些东西,已然不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