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寒露
寒露至,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沈墨言病了。或许是秋夜伫立巷口时侵入了过重的寒气,或许是连日来心力交瘁终于压垮了身体。他发起高热,意识在混沌与清醒间浮沉。额头上搭着的湿帕子换了一条又一条,药汁一碗接一碗地灌下去,那热度却如同附骨之疽,缠绵不退。
在那些光怪陆离的梦境里,他反复回到藏书楼。有时是她抚琴的背影,青丝如瀑,琴音淙淙;有时是她仰头看他,眼眸清亮,带着初见时的疏离与审视;更多的时候,是那个雷雨交加的午后,她在他怀中微微颤抖,发间的栀子香与墨香交织,成为他嗅觉里唯一真实的锚点。
“挽晴……”他在干渴的喉咙里辗转着这个名字,像濒死的人呼唤唯一的生机。
偶尔清醒的片刻,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只觉得万念俱灰。婚期就在眼前,他却被困在这病榻之上,连最后一丝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他甚至生出一种阴暗的念头:若是就此一病不起,是否也算一种解脱?不必亲眼看着她凤冠霞帔,成为他人的新娘。
然而,求生的本能,以及内心深处那一点不甘熄灭的微光,又逼迫着他吞咽下苦涩的药汁。他不能死。至少,不能死在这里,死得如此无声无息。他还没有听到她亲口说出诀别,还没有……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
热度稍退的那日清晨,他挣扎着披衣起身,推开窗。寒凉的空气涌入,带着深秋特有的、草木凋零的气息。院中那棵老梧桐,叶子已落了大半,光秃秃的枝桠伸向天空,像绝望的臂膀。
就在这时,一阵隐约的、却异常清晰的喜乐声,顺着风飘了过来。吹吹打打,唢呐高亢,是迎亲的队伍在演练路线。
那声音像一把烧红的铁钎,狠狠捅入他的耳膜,直抵心脏。他猛地捂住耳朵,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刚刚压下去的热度似乎又轰然反扑。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他扶住窗棂,剧烈地干呕起来,却什么也吐不出,只有胆汁的苦涩弥漫在整个口腔。
原来,身体的病痛,远不及这现实给予的万分之一残忍。
他瘫坐在冰冷的地上,背靠着墙壁,大口喘息。额头上渗出虚弱的冷汗。那喜乐声如同跗骨之蛆,无孔不入,即便他紧紧捂住耳朵,也能感受到那欢快的节奏一下下敲击在他的灵魂上。
寒露凝霜,万物萧瑟。他觉得自己也像这院中的草木,被这无形的寒露与刺耳的喜乐,一寸寸地冻结、摧折。最后一点支撑着他的力气,仿佛也随着那飘远的乐声,消散殆尽了。
---
第十四章:孤鸿
病去如抽丝。当沈墨言终于能勉强下地行走时,人已瘦脱了形,青衫穿在身上空荡荡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镜子里的人,面色蜡黄,眼窝深陷,唯有一双眼睛,黑沉沉的,失去了所有光彩,只剩下一种近乎麻木的死寂。
城中关于苏顾两家联姻的议论愈发喧嚣。纳采、问名、纳吉……六礼的进程如同设定好的戏码,一板一眼地向前推进,每一步都像是在他尚未结痂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他避无可避,除非他永远躲在这小院里,不再踏入人世一步。
但他还是出去了。在一个天色阴沉、仿佛随时会落下冷雨的午后,他鬼使神差地走到了城南的镜湖。这里曾是才子佳人春日泛舟、秋日登高的胜地,如今却因时节萧索而游人稀少。
湖水呈现出一种沉郁的灰绿色,波澜不惊。残荷败叶耷拉着脑袋,立在水中,一派凄凉。他沿着湖岸漫无目的地走着,脚下踩着枯黄的草地,发出窸窣的声响。
远远地,他看到了一行人。几个丫鬟仆妇簇拥着一个披着绯色织锦斗篷的女子,正站在一处临水的亭子里。那身影是如此熟悉,即便隔着这样的距离,即便她裹在厚重的斗篷里,他依然一眼就认出了她——苏挽晴。
她的身边,还站着一个身着宝蓝色锦袍的年轻男子,身量颇高,举止间带着世家子弟特有的优裕与……一种隐隐的占有姿态。那应该就是顾家公子了。
他们似乎在赏看湖景,顾公子偶尔侧头对她说着什么,她则微微低着头,没有任何回应,像一尊没有生命的玉雕。风吹起她斗篷的帽子,露出半张苍白得毫无血色的侧脸,以及一段纤细脆弱的脖颈。
沈墨言的心脏骤然停止了跳动,随即又疯狂地擂动起来。他像被钉在了原地,动弹不得。他想冲过去,想将她从那个人身边拉开,想大声告诉全世界她不愿!可他凭什么?他以什么身份?
就在这时,天空中传来一声孤寂的雁鸣。他下意识地抬头,看到一只失群的孤鸿,正奋力扇动着翅膀,掠过灰蒙蒙的天空,向着遥远的南方飞去。它的叫声凄清而哀婉,在空旷的湖面上回荡,充满了无家可归的仓皇与迷茫。
亭中的苏挽晴,似乎也被这雁鸣吸引,缓缓抬起了头。她的目光,越过了湖面,越过了枯荷,竟直直地,落在了他所在的方向。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隔着百步之遥,隔着冰冷的湖水,隔着无法逾越的身份鸿沟,他们的目光,在虚空之中相遇了。
沈墨言看不清她眼中的情绪,太远了。但他能感觉到,那不再是空茫的死寂,而是某种极其复杂的、汹涌的东西在瞬间破碎、奔涌而出。是震惊?是痛苦?是绝望?还是……一丝他不敢确认的、最后的眷恋?
只是一瞬。
下一刹那,她身边的顾公子似乎察觉到了她的异样,顺着她的目光也看了过来。沈墨言猛地低下头,转身,几乎是踉跄着,仓皇地逃离了湖边,将自己重新隐入光秃秃的柳树林投下的阴影里。
他背靠着粗糙的树干,心脏狂跳,几乎要撞破胸腔。那惊鸿一瞥的对望,像一道闪电,短暂地照亮了他黑暗的世界,随即又将他推入了更深的、无边的寒夜之中。
孤鸿哀鸣,掠空而去。而他,又何尝不是那只失群的孤雁?来路已断,去路茫茫,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容身。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