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冬至
冬至,阳气始至,日影最长。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沈墨言而言,这只是一个愈发寒冷的节气,一个提醒他天地闭塞、万物凋零的日子。
他一路向北,刻意避开繁华的城镇,专拣那些荒僻的小路行走。仿佛身体上的劳顿与艰苦,能够稍稍麻痹心口的剧痛。他住最简陋的客栈,甚至露宿荒祠,嚼着干硬的饼饵,饮着山涧的冰水。风霜在他脸上刻下痕迹,曾经的文雅书生气被一种沉郁的沧桑所取代。
这一日,他行至一个名为“忘川”的偏僻小镇。镇子很小,只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主街,因着连日雨雪,石板湿滑,泛着幽冷的光。镇口有一座不知供奉何路神仙的破旧祠堂,飞檐塌了一半,露出里面黑黢黢的椽子,像一只瞎了眼的巨兽,沉默地蹲伏在暮色里。
他无处可去,便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走了进去。祠堂内蛛网密布,神像斑驳,早已看不出本来面目,唯余一种荒凉破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角落里堆着些干草,似乎是过往行人偶尔歇脚留下的。
他卸下行囊,坐在干草堆上,取出冰冷的干粮,机械地咀嚼着。外面,北风呼啸着从门缝、窗隙钻进来,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冤魂的哭泣。寒气无孔不入,即便他裹紧了身上所有的衣物,依旧觉得那冷意如同细针,穿透皮肉,直刺骨髓。
他不由得想起去年的今日。那时,他还在温暖的藏书楼里,与她围炉夜话。红泥小火炉上煨着一壶酽茶,茶香氤氲。他们讨论着《诗经》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苍凉,她却笑着说,若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便是雨雪载途,亦是暖春。她的笑声清越,眼眸比炉火更亮。
而如今,炉火已熄,茶香已散,笑语已远。只剩下这破祠,这寒风,这蚀骨的孤独。
他从行囊最深处,取出那个用软布包裹的紫铜手炉。炉身冰冷,映着从破窗漏下的一点惨淡月光,泛着幽暗的金属光泽。他紧紧将它攥在手中,那冰冷的触感从掌心一路蔓延至心脏,带来一种自虐般的、清晰的痛楚。
这是他与过往唯一的、脆弱的连接了。
夜深了,风雪似乎更大了。他蜷缩在干草堆里,将手炉捂在胸口,试图汲取一丝根本不存在的温暖。身体疲惫到了极点,意识却异常清醒。过往的一幕幕,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翻腾、上演,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得令人窒息。
他知道,冬至虽至,阳气始生,但那一点微弱的生机,距离他太远太远了。他的世界,依旧停留在那场将她迎走的大雪之中,冰封万里,永无春天。
---
第十九章:小寒
小寒,天渐寒,尚未大冷。但在这北地小镇,寒冷早已深入骨髓。
沈墨言在破祠中捱过一夜,次日清晨,便被冻得手脚僵硬。他必须找点事情做,也必须获取一些银钱,否则不等走到下一个城镇,他便要冻饿而死。他在镇上唯一一家兼卖杂货、收些山货的铺子里,找到了一份临时活计——帮店主整理仓库,清点积压的货物,偶尔代写几封家书。
店主是个沉默寡言的老者,看他衣衫单薄,面容憔悴,却写得一手好字,谈吐亦不俗,便没有多问,只每日管两顿糙饭,结算些许工钱。
仓库阴暗潮湿,堆满了蒙尘的货箱和散发着霉味的山货。沈墨言每日便在尘埃飞舞中,搬运、清点、记录。肉体上的劳累,让他暂时无暇去沉浸于那些无休无止的痛苦回忆。只有在极短暂的歇息时刻,当他靠着冰冷的墙壁,看着从高窗射入的一线天光中,无数尘埃如金粉般飞舞、坠落时,那种刻骨的孤寂与茫然才会再次将他吞没。
他开始在夜深人静时,就着仓库里那盏如豆的油灯,铺开粗糙的草纸,磨开劣质的墨锭,写信。
不是写给任何人。
他只是写。写初见时廊下那缕清冽的墨香,写同舟时她眼中一闪而过的慌乱,写书楼里指尖相触时那微凉的战栗,写端阳文会上他为她挺身而出的坚定,写雷雨声中那个短暂却烙印终生的拥抱,写那幅未能送达的画,写镜湖边那绝望的一瞥,写大雪之日那顶远去的花轿……
他将所有无法言说、无处安放的思念、悔恨、爱恋与痛苦,都倾泻在这些永远不会寄出的信笺上。字迹时而狂乱,时而工整,时而泪渍斑斑,将墨迹洇开成一团团模糊的伤疤。
写完了,他便将信纸凑近灯焰,看着它们蜷曲、焦黑、化为灰烬。仿佛通过这种仪式,便能将那段过往也一并焚烧殆尽。
然而,他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徒劳。有些东西,早已如同这北地的寒气,渗透了他的四肢百骸,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至死方休。
小寒时节,万物敛藏。他也将自己的心,深深埋藏在这陌生的北地,埋藏在这无尽的劳役与这自我折磨的书写仪式之中,不敢让它再见一丝天光。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